文物名称英译问题的思考 二维码
284
发表时间:2016-04-15 16:02作者:罗 娜 文物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文物名称既是对文物的命名,也是对文物文化特征的概括性描述。文物名称的翻译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是考古领域的特殊文体,由于其特殊性和专业性,会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翻译中如何让读者正确地认识文物,完美地理解其名称中蕴含的深层语意,进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拟通过在翻译本馆主题陈列《昭萍之光——萍乡自然、历史、人文陈列》的文物名称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感悟,探讨文物名词的翻译方法,为文物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化过程。清代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对中国近代和现代翻译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严复的“信”就是忠实准确,即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把原文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转达出来。译者不能随意歪曲、增删、遗漏、篡改原文的内容;“达”就是通顺流畅,即译文充分发挥译入语的语言优势。译入语言必须标准规范、通俗易懂,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应死译、硬译、生搬硬套、文理不通;“雅”就是注重修饰,即译文应尽量忠实传达原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风格。以上三点的次序不可颠倒,即译文首先要忠实准确,其次是通顺流畅,最后才是风格得体。 文物名词翻译作为科技翻译的一个分支,必须遵守“忠实准确、通顺流畅、风格得体”的翻译原则。但是,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和专业性使其翻译又区别于一般的文字翻译。文物名称翻译最重要的是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否则即使字字对应,译文也可能形同没有灵魂的躯壳,甚至出现与原意大相径庭的情况。本文拟谈谈笔者在翻译过程当中的体会。 第一,准确、全面地揭示文物的文化信息。 文化信息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器形、功能、质地、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内容。例如,青铜透光镜属于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范畴,傩面具属于民俗文化范畴,东汉五铢钱属于功能范畴。 1、根据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特殊工艺等“选词定名”。 很多人都认为只要会英语就能翻译,其实不然。要顺利完成文物翻译工作,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而且要熟知相关的文物知识。笔者在刚刚接到文物名称翻译任务时,对文物知识的了解也是一张白纸。例如,在翻译“堆釉黄地白龙橄榄瓶”时,完全没有搞懂“堆釉”、“黄地”、“白龙”、“橄榄”这些词的意思,按照字面意思的理解根本无法把其中的文化信息表达出来。为了顺利地解决这个难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物书籍,请教了懂行的老专家,终于了解到“堆釉”是指使用颜色釉堆积成陶瓷表面的装饰纹样,“黄地”是指瓶子用黄色作底色,“白龙”是指瓶子堆釉形成的花纹图案,“橄榄”是指瓶子的形状。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在英语中准确地找出对应词汇,译为Massed-glazed Vase with the Pattern of White Dragons and in the Shape of Olive on Yellow Ground。 文物越精美、别致,它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就越丰富,名称的概念成分也就越复杂。为了让外国观众对文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翻译名称时就必须做到面面俱到。例如,在翻译青花飞凤“福”字款高足杯时,就必须将其颜色、图案、形状等各方面的特点在英文中全面体现,译为Blue and White Stem Cup with Flying Phoenix Pattern and the Character of "福" (blessing)。 2、根据文物的器形、功能、质地等“以物定词”。 文物按照器形来划分,包括盘、壶、罐、瓶、炉、鼎、尊等;按照功能来划分,包括炊饮器、祭祀用具、生产工具等;按照质地来划分,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金银器等。中文和英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所以它们的文化内涵不是对等的,而只是类似。用以“壶”命名的容器为例,从概念上来看,“壶”所对应的英文词有很多个:pot, vase, jar,ewer等,但是在翻译具体的文物名称时,又要根据该器皿的形状特征、功能、材质等差别来准确地选词。例如,“盘口鸡首壶”中的“壶”指的是有柄的大口水壶,所以对应ewer,译为Chicken-spout Ewer with Tray-shaped Mouth;而在“黄釉盘口四系壶”中的“壶”指的是深口的小罐子,所以对应pot,译为Yellow-glazed Pot with Tray-shaped Mouth and Four Ear。 第二,灵活运用直译、音译加注释等方法。 有些文物名称中带有中国民间故事、传说、成语、典故等,其本身就是一种完整的文化解释和说明,所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更便于理解。例如,翻译“青花福禄寿三星人物故事瓶”时,其中包含的福禄寿的民间传说就可以直接在英文中翻译成福星、禄星和寿星三位神仙的故事,从而译为Blue and White Vase with the Story of Three Gods of Fortune, Prosperity and Longevity。 我国文物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有着自己独立的文化发展土壤,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形制和类型,因此,我国很多器物在西方是找不到的。对这些器物的翻译,常常会造成一些词语表现出难以翻译或不可译的情况。所以最好采用汉语拼音+英文对应词的翻译方式,便于外国人士的阅读和理解。例如,在翻译“兽面纹铜觯”时,我们会发现西方是没有“铜觯”这种器物的,在英语中也找不到相关的对应词汇。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直接音译成Zhi,再在其后加上英文注释“酒器”,这样观众就能了解到这种一种中国特有的叫做Zhi的酒器,从而译为Bronze Zhi (Drinking Vessel) with Animal Mask Pattern。 第三,正确使用各种翻译工具。 字典是最传统的翻译工具,然而,由于文物名称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很多文物词汇在一般的字典上很难找到。这时互联网就能帮上大忙。利用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有道词典、爱词霸词典这些工具不仅能查找到许多专业词汇,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工作效率。但是效率的发挥程度又取决于译者的专业知识、联想能力和使用搜索工具的熟练程度。在搜索疑难词汇时,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语法规则等对查找到的结果进行反复的搜索和试探,做出正确的判断。 文物名称翻译作为翻译领域的一个特殊门类,专业性强,参考信息少,应用范围小,长期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提高文物名称翻译的整体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文物名称翻译这个既深奥又有趣的领域亟需更多的考古翻译工作者去发掘去探索。 上一篇温润如玉的青白釉瓷枕
文章分类:
学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