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博物馆藏品的科学保护管理

 二维码 107
发表时间:2016-02-11 16:01作者:文 军

博物馆藏品作为国家珍贵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财富,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证资料,也是展现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佐证。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保护管理并利用好藏品是博物馆工作重心之一,我们在原有藏品管理理论工作的基础上,对藏品科学管理、保护模式、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藏品科学保护管理的几点认识作如下归纳:

一、藏品的拣选

博物馆藏品作为人类科学和文化不断发展的见证物,同时反映出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并藉以普及人们的科学知识和弘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藏品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必须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是任何实物都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它在入库之前必须严格按照《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才能进行收藏。历史文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社会实践的状况,给历史以质感;自然标本则展现不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生物史和人类史的发展进程。藏品是博物馆生存的基础,离开了藏品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博物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丰富博物馆藏品是我们今后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征集藏品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原则性,对入藏的藏品要进行拣选,清洁、消毒、修复保养、登记造册、记录在案,这是藏品科学保护管理的首要步骤,也是藏品科学保护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藏品的分类

博物馆藏品范围极为广泛,它的藏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繁多,特性各异。有怕干怕湿之分,有软硬之分,不同质地的藏品对温度、湿度有着不同的要求。纤维质地的藏品在温度16—17℃、相对湿度58—60%的保存环境中最为理想;金属质地的藏品则适宜在45—50%的相对湿度中保存;动植物标本因种类不同,不但危害标本的病虫害不同,而且防治方法甚至用药都有区别。藏品如果没有相应的保存环境或保管不善,则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博物馆藏品的分类尤为重要,是藏品保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萍乡博物馆是一个集自然、历史、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所收藏的藏品范围宽广、门类众多、内容广泛和形式多样,它贯穿于整个史前文化和中华悠久文明历史,不仅有65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标本和亚洲罕见巨型灵芝标本,拥有代表历史文明的文物,如萍乡上栗县福田硖石村窖藏出土的元青花瓷器,以及萍乡上栗县赤山观泉乡窖藏出土的宋人物塑像金杯、萍乡湘东排上矛园窖藏出土的宋代铜锅及具有萍乡地方特色的南坑窑瓷器、社会人士捐赠的西周云雷纹虎钮铜器盖、元龙泉窑新月映梅斗笠碗、废品收购部征集到的东汉五铢钱铜范等;原市文化站收藏的民国十七年齐白石设色《阿弥陀佛》图立轴、丰子恺的民国二十七年设色《绛园图》立轴以及著名京剧戏剧家梅兰芳的民国二十九年设色《月季》立轴等书画、代表近现代和反映萍乡地方特色的名人书画、反映萍乡风土人情的民俗文物等;还有为我馆题写馆名的现代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书法、军旅书法家刘洪彪的“回乡书法”作品及我国书画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墨舞神飞”创作的草书书法等。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丰富文物藏品,我馆对藏品按质地特性进行了科学分类:(一)质地分类法:以构成每件藏品最基本的材料为依据分为陶瓷类、书画类、竹木漆器类、石质类、金属类等七大类。(二)时间分类法:以藏品存在或制作时间为依据划分。如按人类发展进程来分为旧石器时代文物、新石器时代文物、夏、商……等等。(三)来源分类法:根据藏品入馆的途径和来源进行分类。如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传世文物、征集文物、捐赠文物、旧藏文物等,同时还设立自然标本和参考品账册等。我馆的藏品分类基本上采用的是质地分类法,但是在质地分类的基础上又划分得比较细,设置了许多分账和卡片,大多数藏品又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性质特性区分库房上架保存排放。

三、藏品的科学预防性保护

博物馆藏品是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博物馆打造精美的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基地,离不开藏品实物的支撑,所以重视文物藏品的科学预防性保护,尽可能延长文物藏品的寿命,不仅要求我们有达到国家级标准的文物库房、设备等,还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即预防性科学保护文物藏品。

我馆现有馆藏藏品实际数量1184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74件、三级文物637件。我市地处丘陵地带,一年四季在高温高湿气候的影响之下,这批藏品在征集前因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多已严重破损,由于当初文物库房的存放条件还达不到国家藏品管理标准,致使有的陶瓷器、书画、纺织品、竹木器和漆器,金属质地的青铜器、铁器等各类藏品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氧化、变脆、霉变等。我馆在藏品科学管理和预防性保护上,一是采取了聘请南京博物院对部分级别文物进行了修复和保养;二是对文物库房设备和现有文物现状进行整改,力求达到预防为主、修复为辅的藏品管理目的。

(一)文物库房及基本设备配置

在日常藏品管理中,要想改善文物的腐蚀状况,必须营造一个适宜、稳定和恒定的库存环境,控制文物藏品保存的光照环境,加强藏品保存环境中微生物、害虫的预防、物理预防和化学预防等。

1、配备库房通风、防尘、防污染、防紫外线的设施。

2、改善文物库房和陈列室的设备,添置文物存放密集架、囊盒、保险柜、除尘消毒设备、防盗监控设备,以及防震、防碎的橡胶地毯和修复工具、设置等。

3、增加空调、恒温恒湿机、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4、在加强文物日常管理的同时,增设化学实验室,增置防潮、防湿、防虫、防霉、防锈的化学药剂,对部分文物实施脱水、化学消毒。

5、聘请有资质证明的单位对馆藏文物进行长期预防性保护和技术修护。

(二)对急待修复的各类文物进行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和修复

1、纸质文物修复:对馆藏书画已受到严重腐蚀、质变的书画进行重新装裱修复。

2、金属文物修复:对馆藏金属文物因出土前长期埋在地下,受酸性土壤和大气中的氧化物影响,无论是器表、器身均发生了改变,使得器物生锈变黑、易脆、易损、变形等不同程度受损的金属文物,进行表面清洁、去锈、整形、补缺、焊接、贴金处理、着色做旧处理修复。

3 、陶、瓷器文物修复:在修复此类文物藏品采用清洁表面灰尘、拆除原先粘接不平部分、粘接碎片、利用修补材料进行补配、修补处做旧处理陶器进行封护处理。    

4、对恐龙蛋化石和自然标本也进行了一定科学技术处理,并对损坏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修复和保护。

   文物库房设施设配的增添以及对受损文物的科学保护和修复只是对文物藏品科学管理的一方面,在藏品的科学管里力度上还要积极开展藏品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运用传统保护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设备,防止自然因素(温度、湿度、光线、虫害、污染等)对藏品的损害。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藏品消毒、修复、复制、标本制作和科学实验等设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逐步加强藏品保护科技力量,做到预防为主,修复为辅,使文物藏品为宣传陈列展览提供更为精美的实物,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标本,努力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四、藏品的清点、核对、统计

博物馆的藏品一经入库,便分门别类地排架安放。中小博物馆的藏品有的多达几万件,少的也有几千件,并且由于质地不同、所要求的保管条件不同,这些藏品又被分成数十类,分存于若干个文物库房内。在博物馆常年开展的各项业务工作中,藏品时常会被提取利用,在陈列展览、学术研究、宣传活动中发挥着永恒的、意义独特而深远的魅力。长期如此,如果不对藏品进行定期的清点和检查,难免会对文物库房的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如出现藏品管理混乱、账物不符、数目不清、文物毁损、丢失甚至被盗的情况。因此,对文物藏品进行定时、定期的全面清点、核对和统计,不仅是博物馆文物藏品管理的首要基础工作,而且在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积极意义。针对我馆的1万多件文物,我们进行了认真清点盘查、反复校对、准确统计,做到每件藏品都能如数家珍,为藏品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藏品的保护是根本,利用才是目的。作为一个藏品管理者,首先要有一颗热爱文博事业的心,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在文物管理中尽职尽责,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定期对藏品的存放环境进行检查,查找不利因素和漏洞,针对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必要措施,未雨绸缪,这是我们每个藏品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守的问题。


首页        概况        要闻        学术研究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现在  萍乡博物馆 版权所有
服务号                    
订阅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