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有效性路径的思考 二维码
1424
发表时间:2019-05-31 16:55作者:向 菲 文物凝聚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先辈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加强对历史文物保护,是传承和弘扬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是我国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博物馆作为典藏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是维系我国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中的作用,必须加强对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力度,通过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体系,使文物在博物馆中能更好地实现其教育、借鉴、鉴赏、文化传承等价值。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但是在博物馆的设计建造、文物保护制度建设、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投入以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任用上都还存在些许问题。 一、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文物收藏和陈列环境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温度、湿度等标准都是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数据,很少根据我国博物馆所处位置的特殊地理环境研究适用我国博物馆文物的保护标准,这往往会使得国外的标准实际上不适用我国的具体情况,从而导致文物损坏加快。另一方面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今天,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明显下降,这使文物保护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博物馆文物虽然处在相对封闭室内环境,且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保护和隔离,但是污染气体无孔不入,在日积月累中加速了博物馆文物的理化变质。 (二)文物保护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博物馆承肩负着对文物的保护和修缮的任务,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化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对于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地方博物馆尤为突出。从高校理论教育到博物馆实务培训都还无法满足现阶段文物保护的真正需求。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部分人员只是经过简单培训即直接上岗,无法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水平的专业化文物保护队伍。我国文物保护及修缮专业人才空缺严重,一方面是由于文物保护工作枯燥乏味,很难短时间获得成绩,大部分是幕后英雄;另一方面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工资待遇不高,很多年青人都不愿从事这一行业,以至于很难保证文物保护队伍的专业素质,不能满足当前文物保护工作要求的现状。就萍乡博物馆而言,由于近几年市机构改革暂缓事业单位人才引进,以及博物馆待遇不高留不住人才等原因,导致馆内年轻专业人才相当缺乏,人才结构严重断层。随着老一辈业务骨干人员退休,萍乡博物馆的文物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力量严重不足,补充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三)保护经费短缺,修缮科技水平低 目前,我国博物馆文物腐蚀现象严重。据相关统计,我国博物馆文物腐蚀率超过了50%,而博物馆每年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支持平均仅占博物馆业务费用的5%。由于经费短缺,国家关于文物保护的政策规定在很多地方博物馆都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每天大量珍贵的文物都在无声无息地消失。地方政府以及博物馆对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保护手段落后,科学技术含量低,在文物的发掘、运送、保护及展出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现代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优势作用,很多人甚至否认文物保护是一门学科,而认为仅仅只是一项业务技术工作。 二、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措施建议 面对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文物保护难度巨大,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和政府不仅要从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力度,同时还须在财政上给予博物馆文物保护更多支持。只有政府转变社会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历史文物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将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高度,加大对博物馆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力度,才能为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文物保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对于博物馆文物保护至关重要,文物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文物管理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快建立一支文物保护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技术的高素质队伍是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任务。 目前,萍乡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一批中老年文物保护研究者,他们大多以拜师学艺的形式或自学成长起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掌握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当他们退休以后,这一领域的人才大幅减少,甚至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因此,当前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研究中要加强对年青一代研究者的培养,以老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老一辈研究者多年积累的文物保护技艺传承下去。对于有条件的博物馆,还可以将本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送出学习,研究借鉴其他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先进技术,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另外,可加强对文物保护研究人才引进,提高其福利待遇,解决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充分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三)健全博物馆文物安全保障体系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博物馆所收藏文物的一大特点是所有展品的不可再生性,对于研究中华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近些年来,文物收藏热正在肆意蔓延,民间收藏市场持续火爆,使得我国文物的价格不断高涨,导致国内外不法分子将盗取我国文物进行贩卖作为获取巨额财富的捷径。 据公安部门统计,博物馆盗取犯罪形式逐渐由以往随机个人盗窃形式,向有组织有预谋的集团犯罪方向发展,从犯罪手法上看,犯罪分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实施盗窃行为的比例明显提升,这对博物馆保障文物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加强对博物馆文物安全防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完善文物安全规章制度。对于文物的陈列设计、展柜安全性能标准、展厅管理等都要制定详细的安全规定。同时须制定员工安全岗位责任制,力争形成涵盖全面,重点突出,职责明晰的博物馆文物安全规章制度体系,使博物馆工作人员不仅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且还要有一种危机感。其次要加强科技防范。很多博物馆在设计建设时,对硬件设施安全要求非常重视,但在博物馆建成后,文物安全方面依然沿用传统方法。现代博物馆在运行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突出作用,在博物馆中安装一些防偷盗的高科技产品,如在展厅中安装监控旋转摄像头、红外线探测,在展柜中增加自动报警装置等,以确保文物安全。 (四)提高文物修缮技术 文物修缮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修复损害文物,还原文物原有面貌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大多数文物历史悠久,文物的材料和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在出土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损坏,还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使得文物不同程度受损,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修复。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首先要树立“预防性保护”观念,不仅要对已经损坏的文物进行修复,同时对于那些正在老化的文物,要未雨绸缪提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很多珍贵文物都是孤品,在大面积损害后就不能复原,因此在对珍贵文物进行修缮时一定要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经过多方论证,方能实施。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在历史文物修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项新的修缮技术的使用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实验过程,确保该技术的安全可行,对于安全性不能完全确定的修缮技术坚决不用,以免对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坏。 (五)加强文物保护宣传 文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留住中华民族的根,必须要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和展示的公共场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文物保护知识宣传:1.走进社区。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不能局限于博物馆内,更要走进普通老百姓中,定期在社区中进行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让社区居民了解文物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当前进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起居民文物保护意识。2.举办专题展览。充分利用博物馆丰富的资源,积极在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举办以文物保护为主题的专题展览活动,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的法律意识,努力形成全民共同保护珍贵历史文物的社会局面。 三、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前景 我国正努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加大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博物馆文物保护也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博物馆文物在保护理念、制度建设和保护技术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我们应该适当加大对博物馆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文物保护队伍,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文物安全防范和损坏文物的修缮工作中。我们坚信,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将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文章分类:
学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