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古代书院轶事

 二维码 1322
发表时间:2019-05-26 16:51作者:陈  菲

一、鳌洲书院轶事

1.鳌洲书院与聪明泉

    古代,萍乡县城小西门的萍水之中的金鳌洲一侧,建有一座木桥,名称义安渡,又名芗西桥,连接金鳌洲与对岸的集市。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县尉赵彦见经手改建石桥,更名为香溪桥。此后流传民谣:“金鳌洲撑香溪桥,玉带不离朝。”意思是说,像金鳌隆起背脊的金鳌洲,洲上撑起香溪桥,萍乡会出身佩玉带的朝官。从金鳌洲过香溪桥往左走数十米,有一处水井。相传,南宋学子叶景武家住附近,他每天清早来河边攻读,读得口干舌焦便手掬井水解渴,一日复一日,文思如泉涌,文才日益长进,于咸淳十年(1274)考中进士,官至广东副使。印证了民谣所言。由此,人称此井为聪明泉,在萍乡名气很大。

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592-1596),陆世绩任萍乡知县。某日,他来到聪明泉品水,赞叹甘甜。复过香溪桥登上金鳌洲,见四面环水,一片清澈,河对岸青山隐隐,翠色葱葱,他认为此洲乃风水宝地,洲对岸的聪明泉亦为祥瑞。于是,主持在洲上建占鳌阁,祭祀文昌神,并供读书讲学,以启文风,此为鳌洲书院之发端。同时,他又重建香溪桥。由此,金鳌洲成为萍乡县城一景。

宜春春酒凤箫回,暮雨朝云玉女堆。

归到笔花应五色,聪明泉上读书来。

    此诗《送客萍乡》出自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之手。某年某日,这位萍乡客人外游途经江西临川,登门拜访友人汤显祖,俩人相聚甚欢。饮酒之间,显祖问:“临川酒如何?”客人答:“不错!我们袁州府宜春县出产的春酒,也与临川酒同样有名。”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时,显祖击节哼唱家乡宜黄腔,客人也从行李中取出排箫吹奏。一番热闹之后,客人说:“义仍,你在玉茗堂写出‘临川四梦’,风行域中。我联想到家乡的玉女峰,流传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显祖道:“玉女峰?”客人便将天上的玉女下凡与山尖峰下的造纸匠石郎相爱的故事叙说,一年后,玉女返回天宫,石郎被人害死。玉女闻讯悲伤不已,每当思念石郎便飘游至山尖峰上空,泪飞化雨。由此,人称山尖峰为玉女峰,峰上出现五彩云霓状如玉女披衣。显祖说:“好一座美妙的玉女峰,好一个凝情的玉女披衣!”客人还谈及回乡后专心读书和金鳌书院与聪明泉等。“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客人离开前夕,汤显祖写下《送客萍乡》一诗相赠,祝愿友人日后写出五色云锦一般的文章。

2.七贤祠崇祀名儒

    萍水中金鳌洲上,正在重建鳌洲书院,七贤祠将重放光彩,崇祀七位宋代名儒。

    发韧于明万历年间的鳌洲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建,筑堂舍数间。主事者知县沈廷标认为理应设祠崇祀名儒,以激励学子效法。他首先想到入祠者为宋代名儒程颢、程颐、朱熹,再考虑与萍乡有关的名流。于是,他征求本地士绅意见。士绅们提名与朱熹合称为“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此人号南轩,他任职袁州时曾来过下属的萍乡县讲学,由此萍乡设有南轩书院。有人提名萍乡人胡安之,受业朱熹,多所著述,选入《朱子语类》、《朱子全书》,曾任萍乡东轩书院主席,其身后入萍乡孔庙乡贤祠。还有人提名周敦颐、钟咏。沈知县反复斟酌,最后确定张栻、胡安之入祠,取名“五贤祠”。由此,萍乡书院历史上首开崇祀名儒之先河。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春秋代序,时光流逝。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胥绳武任萍乡知县,他见鳌洲书院显得简陋,规模不宏,拍板重建,筑堂舍36间。主楼为亭阁式两层建筑,取书院面山临水之景,上名冠山阁,阁匾曰:“学钓鳌手”,阁联云:“以诗书作线;将笔墨为钩。”下为观水堂,堂联曰:“于此中寻活泼;就如许问源头。”胥知县对此颇为满意,却为“五贤祠”犯难,是保留五贤还是再增人选?他召来士绅商议。士绅们说:“鳌洲书院呈现新面貌,五贤祠也要有新面孔。”胥知县询问:“增加几位?”士绅们认为周敦颐、钟咏入祠。胥知县考量一番后说道:“周敦颐名气大,他在本县芦溪镇任过监税,曾授业学子,芦溪又有濂溪祠、宋濂桥,这次入祠。本地名儒已有胡安之,钟咏待以后再处理吧?”由此“五贤祠”改称“六贤祠”,胥知县并作《宋六贤祠记》。

    又过了三十九年,清道光六年(1821),知县甘恪重修鳌洲书院。翌年,新任知县黄睿视察书院后,阅读《萍乡县志》,悉知钟咏与邑士六人合议创建社仓于县城西关,为堂六楹,并于宋庆元三年(1197)作《西社仓记》。后通过友人胡安之转呈朱熹指教,朱子曰:“余固嘉其敏于事,而又能述以文也。”于庆元六年(1200)为之作跋。钟咏后遂从学朱熹,福建建宁朱子祠,配亨门人,钟咏列名,并入萍乡孔庙乡贤祠。于是,黄知县增加钟咏入祠,改称“七贤祠”,并作《七贤祠记》。萍乡士绅为圆满其事而皆大欢喜矣!

3.鳌州书院诗话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张敉任萍乡知县。史载其善决讼,日判十数案。某天,因连续几日文牍、决讼劳累,携仆离开县衙,漫步走向鳌洲书院。他环洲巡行,面对天光水色,青松修篁,不由心旷神怡矣!书院主管听说知县抵达,前往迎接,引至课士阁。张敉隔窗窥见学子们或埋头读书,或挥毫作文,室内寂静无声,不由心中一阵欢喜。主管推门而进,朗声道:“诸位学子,张知县来视察书院,看望大家。”学子们纷纷起身,作揖示礼。张敉亦拱手致意,令学子入座。一位学子试问:“知县大人,今日视察书院,有何观感?”其余学子亦附和:“恳请知县大人明示。”张敉满面笑容,抚须沉吟,诗思犹似萍水涌动,不由脱口而出,抑扬顿挫吟道:

烟火依峰尽,松篁带水环。

为寻佳士侣,因憩此楼间。

草长牧驱犊,云深樵在山。

庶哉迟富教,一念一低颜。

    此诗《金鳌书院课士阁口占》,前两句与五六句写洲景,三四句写来书院目的,后两句写自己作为知县应尽力使教育发达,想到此低头沉思不已。学子们执笔录诗,心领神会,对这位重教的知县心怀敬意。

    清道光年间某年春天,鳌洲书院主管听说易树年先生进县城,便邀请他来书院指导。易树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曾任江西乐安县教谕,并被列为候选知县。他为改变乐安风气未开,应考人很少的状况,首建“尚义堂”以培育士子。后又集资万两,以补助乡试、会试费用。自此应考中取的人士接踵而至,邑人深感其德。后因继母故,回家守孝,从此寓居廷宣乡(今芦溪县宣风镇)故里,著书笔耕。易树年在主管陪同下,巡看了书院,并与学子见面交谈,回答提出的问题。主管深知易树年在萍乡颇有诗名,令学子展纸研墨,请他留下诗踪。易树年沉思片刻,挥毫泼墨:

一洲盘踞水中央,创始何年结构良。

碧濑洗心空翳障,新筠到眼悟文章。

乐群尽得他山助,敬业方知古味长。

愿与诸生同努力,鳌头咫尽快飞翔。

诗中寄托对后辈的诚挚勉励和殷切期望,学子们齐声朗诵:“愿与诸生同努力,鳌头咫尺快飞翔!”诗韵在金鳌洲回荡……

二、濂溪书院轶事

1.阳明先生两咏濂溪祠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十三年(1500)进士。明正德年间初,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诛。阳明先生于正德五年(1510),调任江西庐陵(今吉安)知县。这年,他从贵州回到家乡浙江余姚省亲后,入赣赴任。途经萍乡县芦溪镇,特意作短暂逗留拜谒濂溪祠。濂溪祠系民众敬重宋庆历年间任芦溪监税五年、且传授理学的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所设立,并供读书讲学,即最初的濂溪书院;民众又将境内一桥命名为宗濂桥,以示纪念。祠设在芦溪官道旁,杂于民居之间,阳明先生步入祠内正厅,肃立于周敦颐木雕像前作揖致礼。此时,祠内主事者走过来,见此人气宇不凡,轻声言道:“请问先生来自何方?”阳明先生答曰:“浙江余姚人王守仁。”主事者一惊,心中道:阳明先生!立即满怀敬意地引导,在祠内巡视一遍,然后请阳明先生入室,茶水招待,交谈一番。主事者想请阳明先生留下墨宝,试问道:“阳明先生,可否为祠题匾?”“题匾不敢当,留一首诗如何?”主事者欢喜地展纸研墨。礼拜周敦颐的诚挚情感在阳明先生心中翻滚,吟哦再三,挥毫写下《萍乡道中谒濂溪祠》:

木偶形骸恐未真,清辉亦自凛衣巾。

簿书曾屑乘田吏,俎豆犹存畏垒民。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解传神。

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

写毕,阳明先生默念一遍后,言道:“不成敬意,表述心迹而已。”主事者礼送阳明先生出门上路,频频招手告别。

    尔后,阳明先生任庐陵知县期间,往返路过萍乡,他再次拜谒濂溪祠,再次与祠内主事者会晤。这回不同于前次,主事者礼请阳明先生与祠内读书的学子见面,学子们争先恐后地请教学问,聆听这位名儒释疑解惑。阳明先生意犹未尽,诗思汹涌,又作了一首《再过濂溪祠用前韵》:

曾向图书识面真,半生长自愧儒巾。

斯文久已无先觉,圣世今应有逸民。

一值支离乖学术,竟将雕刻费精神。

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莲池长绿苹。

阳明先生两咏芦溪濂溪祠的诗传抄甚广,与阳明先生同系弘治年间进士的江西巡抚孙燧、江西袁州知府徐琏各作次韵和诗,留下了濂溪书院历史上的一则唱和佳话。

2.严嵩瞻拜濂溪祠

    萍乡县芦溪地区,山峦夹着一马平川的沃野,古代被称为“粮仓”,并且酿酒业发达,乃富庶之地。三国时期吴宝鼎二年(267),萍乡置县,县治设在芦溪,初唐才迁徙。故此,宋代芦溪仍设有税务机构。周敦颐于宋庆历元年至四年(1041-1044)任芦溪监税,相当于现今的基层税务所所长,负责收取芦溪地区的盐酒税金。他调离后,芦溪民众景仰他的道德文章和感恩他传授理学,设立濂溪祠,并供读书讲学,即最初的濂溪书院。明代文人张弼诗中有“一官监洒税,千古建香祠”之句。

    与阳明先生同为弘治年间进士,比阳明先生小8岁,但却比他多活了39年的江西分宜人严嵩,历来被讥为奸相,口碑甚差。公允而论,严嵩的文笔、书法尚可。他在任期间,某年从京城取道湖南回家乡,在萍乡县城停留时,从知县那里悉知途经芦溪地界,可去拜谒濂溪祠。那时,严嵩权力并非显赫,因为他于嘉靖二十年(1542)62岁时才任英武殿大学士,入阁,专国政20年,官至太子太师。因此,那时他虽为京官,但处事还比较收敛低调。他来到芦溪濂溪祠拜谒,对周敦颐景仰有加,崇敬不已。拜谒毕,他与祠内主事者交谈,了解当年周敦颐在芦溪任监税的轶事,以及芦溪地区的风土人情等。主事者知道严嵩乃京官,便客气地请他留点墨迹。严嵩沉吟片刻,写下一首《芦溪谒周濂溪祠》:

古镇无监税,高贤有奉祠。

位卑名德重,世远士民思。

风月芦溪迥,衣冠宋代遗。

停骖肃瞻拜,敢惜去程迟。

    离别濂溪祠时,严嵩一步一回头,登上马车后还拉开车窗布帘,深情地凝望。

    平心而论,此诗表达了严嵩瞻拜周敦颐的一片至诚,尊他为“高贤”,赞扬他“位卑名德重”,敬重他身后获得“士民思”,感叹芦溪古镇再也无这样有声望的“监税”了。因此,严嵩恭恭敬敬地停下马车,端庄肃穆地进入濂溪祠瞻拜,何惜耽误了行程。

    后来,严嵩随着官职越来越大,操纵国事,玩弄权柄,飞扬跋扈,不得人心。最终被革职,家产没收,晚景凄凉,病死家乡。但是,芦溪民众并未否定严嵩的这首诗,流传下来了,体现了芦溪民风淳厚,不以人废言,而是尊重濂溪祠历史上的这则轶事。


首页        概况        要闻        学术研究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现在  萍乡博物馆 版权所有
服务号                    
订阅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