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穰”字之姓氏义从拒收到错置两误并存及其流弊

 二维码 443
发表时间:2019-05-24 16:49作者:高洪年

《辞源》由商务印书馆创编于1908年,部首编排,第一版刊行于1915年,至2015年,共出六版。此书在秉承传统辞书如《说文》《玉篇》《广韵》《康熙字典》等注重词义溯源传统的同时,增收近现代汉语新词语及外来词语,呈源与流并重新貌。

笔者因履职本市地名普查顾问,设“地名与人口迁徙、姓氏、谱牒”等课题,在本市莲花县神泉乡段坡村的“穰家里”自然村调查(本市、县地图都载“穰家里”),获知穰家里“穰氏,与同属江西基祖的吉安市属青原区、永新县、安福县,新余市;湖南衡阳衡东县,长沙市等处的穰氏,因种种原因,其中相当多的“穰”姓者的档案、户籍、身份证等本用“穰”字,被错成用“稂”“已多年;一致倾力要求纠正为用“穰”,以还本源,至今未果。

基于姓氏研究与地名普查履职的责任担当,笔者对“穰”姓错用“稂”字的文献查核,从其它权威辞书始。孰料所查权威辞书竟然都出现“穰”“字姓氏错用为“稂”字;其误始于1979版《辞源》。        

纵观《辞源》百年出版,由前四版拒收“穰”字的姓氏义——至后二版将“穰”字姓氏义错置于“稂”字条。由于《辞源》的权威导向作用,引发国家级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袭误,其它权威辞书《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现汉》)、《中华字海》《新华字典》等跟进,“穰”字姓氏义错置于“稂”的流弊进一步扩张,“穰”字姓氏义训释与应用生乱。

.前四版《辞源》拒收“穰”字的姓氏义之硬伤

《辞源》前4版以首版为正编1915年刊行、第二版为补编1931年刊行、第三版将正编与补编合繤于1939年刊行、第以简编版1949年刊行。首版《辞源·禾部》共收49个字,有【秃、秉、种、秦、程、穀】6个字条设置并引书证的氏义项;如:

1.“秃,姓。祝融后,八姓(之一),《国语·郑(语)》”;(括号里的字为笔者拟加,后述同

2.“秉,姓。汉有秉宽,见《元和姓纂·七·梗()》”。

4版《辞源》虽收“穰”字(设六个义项),却无“穰”字的姓氏义项。虽设置有63个字训释的词条【穰侯】,提供了穰字有无姓氏的筛查可能,但拒收“穰”字两个祖源的姓氏资讯。

其一是前述在穰家里调查获知的得姓于春秋时期齐国的军事名家大司马穰苴,其后裔以“穰”为姓。另参见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见后述)。

其二是与“穰侯”词条有关。“穰”字条释有63个字的训释“战国秦相,昭王母宣太后之弟,姓魏,名冉。封于穰,故号穰侯……后欲伐齐,为范雎所讥,免相就封”。惜此63字的训释没有载入:穰侯因受封于“穰”,其后裔以此为姓。其得姓资讯见于明朝陈士元的《姓觽》等。

     从这两条“穰”氏得姓的史实看,“穰”姓本是个古老姓氏,且有书证可依。而前4版《辞源》不载其姓氏义,是编辑拒绝将“穰”的姓氏义入编。本文持此论至少有四条以下理由。

(1)首版《辞源》:有“秃、秉、种、秦、程、穀”6字设置姓氏义.本有姓氏义的“穰字被列入没有姓氏义的43个禾部字之列。编辑这一操作,显然是拒绝将“穰”的姓氏义列入。从用字频率比较:“穰”的字频比设置了姓氏“秃、秉、穀”字频要高;或者说“穰”字应设置姓氏义,至少比“秃、秉、穀”等字设置姓氏义更有资格。

2)浩瀚的古文献为“穰”字姓氏义入编提供了很多可能。汉应劭的《风俗通·姓氏》、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明陈世元的《姓觽》,尤其是宋《广韵》、清《康熙字典》等古文献,其所载“穰”字的姓氏义(含书证)都为《辞源》的编辑提供了相当可靠的文献资源,编辑们查到并无难处。如:

《风俗通·姓氏》:“穰氏,田穰苴,诸田之族;穰,所食之邑,因以为氏(姓)焉”。

《广韵·阳韵》:“穰,又姓。齐将穰苴之后;何氏《姓苑》云:‘今高平人’”(收120个禾部字。)

《康熙字典·禾部》:“穰,又姓,齐将穰苴之后;何氏《姓苑》今高平人”230个禾部字

年按:《姓苑》,南朝·宋,何承天撰。见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

这三条“穰”姓的资讯以《风俗通》所载更早、更全面些

.有得姓原始解读“齐·田氏”。“穰氏”穰苴,本为春秋齐国田氏“诸田之族姓田、名穰苴,故称田穰苴”;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善用兵而演绎出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的治军大典,以至“(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使齐国称霸,见《史记·穰苴列传》。《凤俗通》记“穰姓”比《广韵》《康熙字典》所记“穰姓”约早800年、1400年。

乙,有“穰”氏得姓直接溯源。从原姓“田”因功受封食邑于“穰”(穰,所食之邑);再得姓为“穰”(因以为氏焉)。此

举与春秋时期诸多姓氏的得姓通例相一致。

有见于汉代文献《风俗通》的早期可靠书证支持。

3)与《辞源》同年出版的1915版《中华大字典·禾部》收字439个,有24字设置姓氏义其中的“穰”字姓氏义条释是:“穰,姓也;齐将穰苴之后”。《中华大字典》编辑们能做到的,《辞源》的编辑们却拒绝为之,显然是有失谨慎的。

4)《辞源》书名,已标明其重词汇溯源的编辑原则,对“穰”字姓氏义项之设置,却不顾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兵法著作

大家穰苴受封得姓的存在事实,拒绝姓氏义入编,有悖编辑原则。

以上所述4版《辞源》虽收“穰”字,却又拒绝设置“穰”的姓氏义,实为硬伤。

二.79版《辞源》始,将“穰”字姓氏义错置于“稂”,其错已铸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开始修订《辞源》,1979年修订的第一版《辞源》刊行;收禾部字94个。设置姓氏义字条有:【秃13、秀19、种10、秉12、科15、秋16、秦20、移19、稂8、税29、程23、稚23、稠12、穀27、稽9、稷18、穆22】等17个;将本属于“穰”字的姓氏义错置于“稂”字。2015版《辞源》承袭其错置之误。17个姓氏字所引书证,其“字”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字训释姓氏义项所用的文字数,如下例:

              甲.有效书证姓氏字有16个,例如

【税29】:,明陈士元《姓觽·七》‘盛宏之《荆州记》云,建平信陵有税氏……宋《登科记》有税挺’。”(是有效书证里训释用字最多的,用29个字,省略是原文已有的,被省略字数统计不了)。

【稚23“姓:商先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见《史记·殷纪》’”(23个字训释)。

【穀27】:“(穀梁赤),战国鲁人,复姓,名,字元始,一名赤。受经于子夏。为经做传,即《粱传》27个字训释)

       .无效书证的姓氏字仅有“稂”字,是将“穰”姓氏义错置于“稂”字的结果。如下述

        【稂8】:“今江西永新有此姓”(8个字训释,是17个姓氏字里训释用字最少的)。

本文判定“稂”这条姓氏信息是错误的、无效的;是“穰”字姓氏义错置为“稂”字姓氏义的所致。现存穰氏谱牒、报刊、穰氏地名、祠宇,现代穰氏人物传,已故穰氏墓碑文等可证。

1.现存谱牒文字见证

        “永新(县)”属江西省吉安市,当地只有“穰姓”无“稂姓”。永新穰氏与吉安市属的安福县、青原区、原属吉安市(今属萍乡市)莲花县的穰氏,新余市的穰氏等本省穰氏;湖南省的衡阳市衡东县穰氏、长沙市穰氏;株洲市攸县穰氏,四川省万县穰氏等;中国台湾省的花莲、台北等穰氏,都是江西省的始迁祖穰权之后裔分支。其史实有谱牒为证

1)见清乾隆45年(1780)穰镐所撰《济南穰氏三修谱·总序》(网上可查到):

我穰姓自司马(穰)苴公而下,远莫可纪。其由山东徙居江右(江西),则自苴公之远裔(穰)权公始,当唐宪宗元和年间,宦游吉州(今吉安市),卜居庐陵之水东玉园里,即今之穰家里”。自此。其后裔仍居于此外,江西的安福之吉村,永新的连洲、敖城(今属吉安县),莲花县之珊田(穰家里),湖南省之衡山(衡东县),四川之万县等地。

   2)上海市图书馆原馆长王鹤鸣主编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5页载有该馆收藏的湖南衡山石冈两套族谱,正好与济南穰氏谱相映证》

甲.穰添敖等主修的《石冈穰氏一(二)修族谱》多册,于乾隆6(1741)年纂修;现藏卷二册。

乙.穰锺南等主修的清光绪26年(1900年)14册《石冈穰氏六修族谱》(现藏8册)载:“始迁祖仁禄,明洪武七(1374)年由江西永新之敖城徙衡山石冈。后裔散居四川万县、本省龙阳、湘邑梅衡、攸县等地”。(按:四川万县、湖南龙阳、梅衡、攸县等穰氏皆石冈穰氏之裔)

吉安等地的新、旧谱与前述谱牒相对应,不赘述。

2.穰氏地名,吉安市青原区斋楼村原“穰家坊”今称“穰家里”,与莲花县神泉乡段坡村的“穰家里”(原称“穰家村)并存。

3.莲花县神泉乡“穰家里”走出去的老红军,湖南省原政协副主席“穰明德”,2000年逝世不久,《湖南日报》所刊纪念专文,其姓用“穰”(他家人及其档案、身份证等全用“穰”);纪念他的传记见第517页《莲花县志·人物》方志出版社2004版,他的父、祖诸辈在“穰家里”的墓碑文姓氏用字等皆用“穰”字。

4.现履职于新余市审计局的穰小毛先生的是永新籍穰氏,2017年10月2日参会安福。

5.现居台湾花莲等地穰氏是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而去的,原籍莲县穰家里;这是由莲花县神泉乡段坡村三组(穰家里)穰阳春先生提供,他本人是老红军穰明德的胞侄。

6.穰阳春提供了现存1937年向江西省高等法院诉讼,楷书写成其穰姓胜诉的三页完整判决书。

7.吉安市青原区斋楼村保存完好的穰氏宗祠“司马大祠堂”,安福县洲湖镇石富村的“穰氏宗祠”数百年老祠堂修缮庆典,于2017年10月2日隆重举行,湘赣两省数百穰氏宗亲与会,笔者受邀躬逢其盛,亲睹此两处穰氏祠堂,可证其本姓“穰”不误。

今江西永新有穰姓无稂姓的真实存在,收藏于上海图书馆的《衡山石冈穰氏族谱》,以确凿无疑的谱牒文字表明,永新穰氏在唐代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16——820年),距今约1200年前,已在迁入地繁衍生息,其后裔播迁最远者已达四川或台湾等省。

结前述:“今江西永新有此(稂)姓”无法成立。且需进一步阐明

           民国版《辞源》“穰”条不设置其姓氏义,是拒收“穰”字姓氏义的硬伤;79版《辞源》在承袭其硬伤的同时,将“穰”字本有的姓氏义错置于“稂”字,衍变成两误并存。

        三《辞源》对“穰”字姓氏义从拒收到错置两误并存,引发其流弊的扩张。                                                                                                                                                                                                                                                                                                                                                                                                                                                                                           

(一)《辞源》“穰”字姓氏义从首版拒收、到79版始错置,引发系列权威辞书训释生乱。

10部现代权威辞“穰”字姓氏义项设置有无生乱的概览表

辞 书 名 称

版      次

“穰”姓氏义拒收否

“穰”姓氏义错置否

设置之正误

1

中华大字典(民国版)

1915版(近年影印版)

设置正确


正确设置

2

辞     源 (民国版)   

1915—1939年共4版

拒收(误)


拒收之误

辞     源

1979—2015年共2版   

    拒收(误)

错置于“稂”(误)

两误并存。

3

辞海(民国版2套)

1937—2009年共6版

拒收(误)


拒收之误

4

汉 语 大 字 典

1990—2010年共2版

设置(正确

错置于“稂”(误)

正误并存

5

汉 语 大 词 典

1991版

拒收(误)


拒收之误。

6   

中 华 字 海

1994版

设置(正确)

错置于“稂”(误)

正误并存

7

现     汉

1978—2002年为前4版

拒收(误)


拒收之误

现     汉

2005—2016年为后3版

拒收(误)

错置于“稂”(误)

两误并存

8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规典)

2012版

拒收(误)


拒收之误

9   

新 华 字 典

1962—2012年共10版   

拒收(误


拒收之误

10

中国姓氏大词典

2010版

设置(正确)

错置于“稂”(误)

正误并存

“穰”字的姓氏义被错置于“稂”字条:“今江西永新有此姓”,始于79版《辞源》;自此,《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晚出的权威辞书照例搬用,如载于“稂”字的姓氏义项是:【稂】:“今江西永新有此姓”,或加字为:“今江西省永新县有此姓”。后3版《现汉》【稂】:“姓”仅用一个字表述。

(二)袁义达、邱家儒两先生合编的《中国姓氏大词典》所收“稂”姓,大多数也是错置的结果。

该书第1230页)载【稂】:“【源出】:‘为狼姓所改,见《姓氏考略》’【分布】:‘江西安福、宁都、永新、乐平、吉水、新余、吉安,河南周口,湖南攸县,广东茂名,湖南株洲、益阳、桂阳,陕西勉县等均有此姓’”。称“稂”姓“为狼姓所改。其大部分“稂”姓是错置所致。

该书所载【稂】姓分布各地的“稂氏”,除河南周口、陕西勉县两处“稂氏”尚未查到外,已查明其余各处“稂氏”实为江西始迁祖穰权后裔,其今用为“稂”字,是错置的结果。且看下述:

该书称“(稂)为狼姓所改”,其“狼姓是否与《左传·文公二年》(B625年)的晋臣“狼瞫”、《左传·襄公二三年》(B559年)的齐臣“狼蘧”的“狼”姓有关?“狼瞫”见《左传》B625年、狼蘧见《左传》B559年。综合前述资讯,应排除穰苴与狼姓的姓氏关联。首先是穰苴为齐国田完之裔,后因功受封得姓“穰”,祖源与世系清晰。其次是穰苴仕齐在齐景公(B547——B490年)时期,穰苴比文献所见狼瞫至少晚178年,比穰蘧晚12——69年。狼瞫与狼蘧、当属另一祖源“狼”姓。

   所见1979版、2015版《辞源》不但在“穰”字条的【穰侯】词条下拒收穰字姓氏义,在“司”字条的专设词条【司马法】、【司马穰苴】里均拒收其姓氏义。

上述10种近现代辞书共出版36版(套)跨百余年,其中民国版7套、新中国版29套,占比例近5∕6(改革开放后出版25套,占2∕3)。“穰”字姓氏义在辞书里设置与训释生乱有以下几种。

1.正确设置“穰”字姓氏义仅有1915年出版《中华大字典》1书,其余35套都存在问题。

   2.拒收者有《辞海》6套、《新华字典》10套、《规典》1套、《汉语大词典》1套,小计18套。其中《辞海》已维持80年,《辞源》已维持百余年了。

3.同一辞书前拒收、后错置之两误并存,或同版辞书拒收与错置之两误并存,是《辞源》《现汉》两书,共13套。其中《现汉》已维持40年,79版《辞源》也维持40年了。         ,

         4.正确设置与错置并存在同一版:《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中国姓氏大词典》3书共4套。

小结;以上10种辞书之检索:涉及7个出版社(出版时间见《概览表》):(1).中华书局:《中华大字典》《中华字海》,(2商务印书馆:《辞源》《现汉》、新华字典》,(3四川辞书出版社、汉语大字典》,(4).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5)上海辞书出社:《辞海》,(6).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7).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姓氏大词典》。

        三)“穰”字姓氏义错置之扩张,助推了应用领域的混乱

        1.“穰”氏姓者(江西穰姓始迁祖穰权之裔),已出现用“穰”与“稂”两字的混乱。如“穰”姓分支的衡东县石冈穰氏支裔,现有三千多人;该支裔代表穰水兰先生2017年10月2日在安福穰氏祠堂修复庆典上告知:操用“穰”字者有两千多人,操用“稂”字者一千多人。其他地方,有全用“穰”字或“稂”字的; 还有一家用“穰”与用“稂”并存的,如莲花县神泉乡穰家里籍的老红军、湖南省原政协副主席穰明德,因工作关系住长沙,用“穰”字;他的胞侄、现住穰家里的穰阳春先生及其家人用“稂”,穰阳春先生又与他父亲墓碑文用“穰”字、与“穰家里”地名用“穰”字相矛盾

        2.“穰”姓者的人事档案、户籍、身份证等所需“穰”姓资讯,与被错置用为“稂”字的纠缠,尤其是他们的户籍与身

份证信息,其中被错置为“稂”者,多年来为纠正其误,倾注了很多人力物力。由于其纠错当归口于公安户籍管理部门,迄今未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举助推了“穰”字姓氏义错置于“稂”的混乱                                                                                                                                                                                                                                                                                                                 

四、“穰”字姓氏义错置于“稂”字的的原因

(一汉语言文字落后论的误导。

鸦片战争以来的汉语汉字落后论,西风东渐,为国人中不少闻名中外的政界、学界的泰斗所接受;确立汉字必先简化为过渡、最终要走世界拼音文字道路。在“汉字简化的笔画越多越好”认识论指引下,以国策方略制定、实施简化汉字(尤其是1977年12月推出的“第二简”),其压倒性宣传,使汉语汉字蒙冤百多年,所贻流毒,通过汉字简化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远甚于人们的体认。加上语言文字规范措施乏力,民间“俗文字”的泛滥,人们趋于“穰”姓用笔画更少的“稂”,以简化字来认定,在用字严苛的档案、户籍、身份证登记、审查等应用领域获准入久而久之,成为思维定势,被人以“正字”来接受,积非成是。

   江西基祖穰权氏之裔,主要居住在吉安市辖区及其接壤的湖南衡阳、株洲等市辖区,姓氏“穰”“稂”两字古音同属阳部,方言的今读音相近。这个方言区的“穰”氏,受汉语汉字落后论、汉字简化笔画越多越好的认识论之忽悠,误以为“稂”是“穰”的简化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内,助推“穰”氏姓氏义错置于“稂”字的流弊扩张。

        (二汉字简化的类推失序。

如从“盧”得声的,1.简化为“户”:驴(驢)、庐(廬)、炉(爐)等;2.简化为“卢”:颅(顱)泸(瀘)、鲈(鱸)等,3.不简化:嚧、鑪、曥、獹、攎、矑、瓐等。

          “襄”得声的,1.简化为“良”的:仅有“酿”()字;2.简化为“上”,仅有让(讓);3.不简化:穰、孃、嚷、壤、瓤、攘、禳、瀼、儴、勷、蘘、懹、纕、爙等。

          很显然,误以为“穰”简化为“稂”之拟定,在被简化汉字大系里根本不存在。

        顺便说“孃”与“娘”,两者是各有传承、无繁简对应的两个字,商代甲骨文已见“娘”字,“孃”字最早见于字书是《说文》;“娘、孃”两字最早并见于字书是《玉篇》。

            人们凭想象,“穰”类推简化为“稂”,自然会想到“从众、从俗”:于“公”,有用字严苛部门的样板;于“民”,有“从众从俗”的俗文字学的支持和推动。简化字类推失序,也就难免。

        (三“穰、稂”两字姓氏义书证采信失慎

10部权威辞书(36套)的编辑阵营强大、群星璀璨,拥有众多权威的高端学术优势。虽在“穰”字姓氏义错置于“稂”字的问题上,仅有一部(1套)《中华大字典》未出错,九部(35套)出错,错置率占35∕36,并不能以一眚而掩大德;但又不能不遗憾于编辑们对书证采信的失慎。

1.姓氏书证采信失于“重公”“轻民”

《辞源》的编辑设置“穰,稂”字姓氏义项,做资料卡片,尊崇的原则是源流并重、古今兼收。他们对“穰”字姓氏义古代信息的重视自不必说(历时性的),共时性的如《说文诂林》《中华大字典》《辞海》等出版社自家拥有的书籍足够编辑查阅的时间和空间。实际操作的最大可能性是对人事、公安户籍部门的资讯的重视,高于其他方面的;且以此资讯为据而定论的。

2.姓氏书证采信的田野调查缺位。

如《中国姓氏大词典·索引》收录1475种姓氏专书,第811页载有:“王鹤鸣主编:《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姓氏笔画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该《家谱提要》第1165页就载有从江西永新迁往衡阳的石冈“穰”氏的资讯。《中国姓氏大词典·索引》第1808页又载:“编辑组:《莲花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该志第30页载:老红军穰明德资讯等。《中国姓氏大词典》既然引用了所述家谱提要与县志,应当发现衡东县“穰姓谱”和老红军“穰明德”都用“穰”字而非“稂”。如果“事必亲躬”,去实地调查,不去莲花县,也可电话联系湖南省政协或长沙市找穰明德老红军后裔,“可知端的”,或许还有更多收获。事实上“穰”字姓氏义错置于“稂”,在很大程度上,与编辑们缺位于田野调查直接相关。

3.《辞源》的“穰”姓错置于“稂”之误,其他权威辞书的盲从,使流弊扩张,也是因素之一。

五.终结其误,回归用“穰”,公安部门已在运作

“穰”姓错置于“稂”之误的纠错,已获公安户籍部门重视。笔者近日从莲花县公安局户籍部门张清瑜警官先生处获知:一旦接到回归用“穰””的申请,将认真履职,依法完成其纠错。回归用“穰”尚需多方动真格,不妨引用湘赣两省穰氏为其诉求七言诗

我本姓穰不姓稂,穰稂音义各自藏。穰义褒来稂义贬,共襄盛举还我穰。   

藉此,向受访的穰阳春(穰明德老红军胞侄),穰小毛(新余市审计局),穰水兰(衡东县石冈),穰与圣(吉安市斋楼村),穰杰(永新)等先生并致谢忱   


首页        概况        要闻        学术研究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现在  萍乡博物馆 版权所有
服务号                    
订阅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