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萍乡孔庙的祭祀活动 二维码
315
发表时间:2019-05-21 16:47作者:李 妍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孔子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祭孔,就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在孔庙举行的纪念活动,这种祭祀孔子的礼仪,一般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达崇敬之意。本文从释奠礼的起源入笔,简略谈谈萍乡孔庙的祭祀活动。 一、释奠礼的起源与由来 释奠礼仪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立学之礼,早在周朝时,就设置了官学(即公立学校),学校每年都要按四季举行纪念先师的活动,以此来表达尊师重道之意,《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不过当时的先圣先师,不是指特定的某个人或某些人,凡是对教育有贡献又已经过世的教师,都是师生祭祀的对象。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首创私学之人,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学习风范,教学成就很高,影响极为深远,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祭祀孔子的庙宇常设于学校内,因而释奠的对象后来就逐渐以孔子为主,孔子被尊为“先师”后,释奠礼也就成为祭孔礼仪的专属名称了。 二、祭孔的历史沿革和仪式 (一)历史沿革 历史上最早的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故居辟为寿堂,陈设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车、琴、书册等,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公元前48-33年,汉元帝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其为“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奉祀孔子的开始;公元29年,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开始;在此以前,所有的祭孔仪式都在曲阜举行,直到公元59年,太学及各郡县学开始祭祀周公、孔子,此后,朝廷和地方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公元72年,汉明帝亲临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这是祭孔有配享的开始。隋朝时期,国子监开始于每年四季中第二个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这是丁日祭孔的开始。唐贞观四年(630),唐太宗下令各地州学、县学修建孔庙以推广儒学,孔庙和祭孔仪式开始普及全国。随着祭孔活动和规模的逐步提升,到明清时期已达顶峰,祭孔礼仪被称为“国之大典”。清朝定都北京后,在京师国子监设立孔庙,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为大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中华民国时期,民间、官方均有祭孔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基本取消了祭孔活动。1984年,曲阜孔庙才恢复民间祭孔,2004年,新中国举行了首次官方祭孔,此后,其他地区陆续开始了祭孔活动。 (二)仪式 历史上从汉代起,不论是在孔子故里,还是中央、地方政府所在地,祭孔活动必不可少,并且都制定了相关的礼仪。随着时代的演变及孔子封号的不断提升,祭孔礼仪也愈来愈完备和隆重。孔庙在有孔子弟子及其他儒者配享后,在祭孔的同时还要祭祀配享者,祭祀孔子的礼仪称正献礼,祭祀配享者的礼仪称分献礼。祭孔仪式最重要的流程是三献礼,即:初献礼、亚献礼和终献礼。祭孔仪式中的乐舞,继承了上古时期汉民族祭祀天地、庆祝丰收及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说,极具文化和艺术价值。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其过程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儒家的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 三、萍乡孔庙的祭祀活动 (一)历史上的祭祀活动 萍乡孔庙在唐代武德年间(618-626)由县令唐萼主持修建,经历了七朝风雨,更迭八迁,择建六地,距今已有1390多年的历史,现存建筑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至新中国成立前,萍乡孔庙祭祀孔子的活动从未间断。 明清《萍乡县志》和近代纂修的萍乡地方志对孔庙都有较详细的叙述。清代胥绳武的《学宫记》中记道:“明嘉靖后,郡县学皆祀木主,萍学圣像独存”,“萍之学,二仲上丁;凡质祭,肃具衣冠,执事有恪。”民国时期萍乡近代著名乡贤刘洪辟纂修的《昭萍志略·学校志·学宫》记载:“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致祭至圣先师孔子,东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西配: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哲先贤: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西哲先贤: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朱子熹”。《昭萍志略·学校志·学宫》中还详细记载了配享的东西两庑中的先贤先儒141位(东庑先贤40位、先儒31位;西庑先贤39位、先儒31位),崇圣祠奉祀的孔子五代祖先、孔子之兄、四配之父与理学之父等15位。两庑中奉祀的先贤者以明道修德为主,而先儒者是以传经授业为主,他们分别是孔庙祭祀的第三等和第四等。此外,在每年的春秋致祭仪式中同日祭祀的还有名宦祠中奉祀的外乡人,他们是在萍乡做官任职有业绩的官员,共18位:唐萼、刘茂忠、张希颜、周敦颐、郑强、王谦、孙逢吉、何异、杜谷珍,何正、张时孜、郭大治、杨自治、陆天祚、杨声远、高瑛、白潢、张芾;以及乡贤祠中奉祀的有名望的萍乡人,他们有学识有德行为地方所推重,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乡贤祠,共23位:唐廪、许载、彭举正、朱景阳、朱彦博、罗尚友、高渐、李格、汤梦观、黄衮、黄褒、黄嘉、黄泽远、黄好信、谭绮、潘修、文彦直、胡安之、钟泳、简迪、罗彝、简继芳、吴三益。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祭孔规格升为大祀,此后基本延用,但无明文规定。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才明文规定升祭孔为大祀。《昭萍志略·学校志·学宫》是这样记载萍乡孔庙祭孔规格的:“光绪三十三年,特颁诏旨,升先师为大祀,所有祭品、祀仪、乐舞,应遵照会典所定大祀典礼举行。”据清同治《萍乡县志》记载,孔子用牛、羊、豕各一祭祀,称之为太牢;四配各用羊、豕祭祀,称之为少牢;东哲、西哲各一羊一豕,东西两庑各用三羊三豕祭祀。 清康熙六年(1667),康熙皇帝亲制《中和韶乐》用于祭孔,乾隆皇帝对祭孔的程序作了明确规定。《昭萍志略·学校志·学宫》记载的萍乡孔庙祭孔礼仪过程,就是按照乾隆钦定的祭孔礼仪程序进行的。在致祭的前三天,主祭官、分祭官和陪祭官就开始在斋戒所斋戒,祭祀之日,大成殿内置祭台,祭台上放太牢(猪、牛、羊),祭台前放供案、供桌。供案上竖祝牌一块,上面书写歌颂孔子功德的祝文。供桌上放各种礼器:爵、尊、登、铏、簠、簋、笾、俎、豆、篚等。同日祭的东西两庑和名宦祠、乡贤祠内也供奉着相应的祭品。吟诵的“祭至圣先师文”为:“惟先师德隆千圣,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而未有。属文教昌明之会,正礼节乐和之时;辟雍钟鼓咸恪,荐夫馨香;泮水胶庠益致,严于笾豆。兹当春秋仲祗率彝章,肃展微忱,聿将祀典,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祭孔礼仪分为六个部分:(1)降神(迎神),就是请出孔子及四配的牌位,由主祭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进香,行三拜九叩礼,乐奏昭平之章:“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绂,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2)初献,乐奏宣平之章:“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秋,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3)亚献,乐奏秩平之章:“式礼莫愆,升堂再献。响协鼓镛,诚孚罍献。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桃乐淑,相观于善”(4)终献,乐奏叙平之章:“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于论思乐。惟天牖民,惟圣时若。彝伦攸叙,至今木铎。”初献、亚献、终献是整个祭孔活动中的主体部分,由主祭官,陪祭官分三次把祭品奉祀到孔子像前。(5)撤撰,乐奏懿平之章:“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黉宫,畴敢不肃?礼成告彻,毋疏勿渎。乐所自作,中原有菽。”(6)送神,是祭孔礼仪的最后一部分,乐奏德平之章:“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胶庠。”整个过程用六佾乐舞,演奏金声玉振、古朴悠扬的韶乐,吟唱孔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颂词。 (二)当代纪念孔子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萍乡孔庙没有举行过祭孔大典。1950年孔庙内设立县民教馆,后与图书馆合并为县人民教育馆、县文化馆;文革时期曾开辟为阶级教育展览馆,1979年萍乡博物馆成立,孔庙成为博物馆馆址,利用大成殿、东西两庑、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训导斋陈列了各种展览,常年开放接待观众,并成为萍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基地。2010年10月,由市委、市政府拨款新建的萍乡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由孔庙内迁出,孔庙由管理处负责日常管理,陈列了三个基本展览:“孔子圣迹图展”、“杏林讲学图展”及“孔庙图片展”,并在大成殿供奉孔子塑像及四配十二哲的牌位,设置祭祀的礼乐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每逢高考和中考期间,一些家长带着考生,买上香烛和鞭炮前来孔庙祭拜孔子,祈求孔子保佑考生考上好的学堂,这段时间是孔庙一年中香火最旺的时候。据史书记载,萍乡历史上有文进士108人,武进士7人。而当今中国科学院有萍乡籍院士8人。 近年来,来孔庙参观的游客数量逐年上升。虽然没有举行祭孔大典,但在孔庙中开展的纪念孔子的活动年年都有,如:大、中学生“儒家经典诵读”、“少儿诵读《弟子规》”、“小小讲解员讲孔庙”等活动,这些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拜祭孔子的“三献礼”(献花、献果、献香)和“三拜礼”。2014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5年纪念日,萍乡孔庙成功举办了“开笔破蒙、朱砂启智”——萍乡孔庙首届学童开笔礼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萍乡孔庙进行的第一次纪念孔子的大型活动,本地媒体和电视台都做了相应的报道并全程录像,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开笔礼仪式在迎礼和告天中开启流程:参加仪式的学童、老师和家长在棂星门外静候;司仪唱:“告天!令月吉日,垂髫童子,来谒孔庙,开笔执礼,奉师启蒙,大哉孔子,永绥永祚。启——户!”棂星门缓缓打开,礼生高举状元笔引导学童缓缓地入棂星门,过状元桥来到大成门下,然后整理衣冠,净手入庙,在孔庙露台上先行三献礼(献香、献花、献果):“祗命有司,诣庙至祭,惟圣英灵,来歆来格,尚享!”再行三拜礼:“先师孔子,博学知礼,是我学童,立身楷模。一鞠躬,亲师信道;再鞠躬,尊师奉教;三鞠躬,敬师孝行。”之后进入茶敬亲师的环节,在司仪唱诵:“启蒙老师,诲人不倦。教我成才,如父如母”;“父母双亲,赐我骨肉,育我成长,恩深似海。”同时,学童分别向老师、父母敬茶。开笔礼最后的几个流程是朱砂启智:由老师给学童点朱砂,为学童们开启智慧,从此心明眼亮,在知识的殿堂里遨游;击鼓鸣志:礼生引导学童到大鼓前击鼓,每个学童击鼓三响,寓意从此明确志向,立志远大;启蒙描红是由老师示范写“人”字,带领学童诵读《三字经》,同时讲述做人的道理。 萍乡孔庙首届学童开笔礼在本地影响很大,学童们穿汉服,行古礼 ,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球,许多观礼者在现场就纷纷向工作人员咨询,如何才能让自家的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在开笔礼“茶敬亲师”这一环节中,很多家长都热泪盈眶相当激动,一位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平时哪里会端茶给爸爸妈妈喝啊,在这里喝到孩子敬的热茶,真的好激动啊!”与孔庙合作开展开笔礼活动的萍乡师范附属小学的邱校长说:“古朴庄重的开笔礼是对孩子心灵上的洗礼和智慧上的启迪,希望每年都开展此类有意义的活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四、结语 萍乡自古文化发达,文人辈出,被誉为“硕儒鸿生”之地,这与萍乡孔庙的兴盛是分不开的。2015年10月萍乡市政府出资对老城区南正街进行拆迁改造,打造以孔庙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将孔庙纳入了整体改造工程中,全面提升孔庙,复建缺失的泮池、状元桥和万仞宫墙等,最大程度地恢复孔庙的建筑规制。不久的将来,萍乡孔庙将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世人面前,成为老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国民文化自信的树立和国学热潮的兴起,孔庙这个儒家文化的载体将成为当代社会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孔庙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会越来越丰富,国学讲座、经典诵读、开笔礼、敬老礼、成人礼、拜师礼等活动将纷来沓至,而让萍乡民众特别期待的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萍乡孔庙的首次祭孔大典!
参考文献: 1.《礼记·文王世子》 2.《昭萍志略·学校志·学宫》 3.清同治《萍乡县志》 4.孔祥林:《文庙的祭祀制度》 5.彭庆涛、孟继新、刘岩《中国古代国家祭祀》泰山出版社
文章分类:
学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