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铜镜  以物见史 ——以萍乡博物馆馆藏汉唐宋铜镜为例

 二维码 573
发表时间:2019-05-19 16:40作者:刘遇春

铜镜,古人称之为“鉴”或“照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容、梳妆用具。铜镜由镜面、镜背组成。镜面光亮,用于照容,镜背多装饰文字、纹样,极少光素。铜镜从材质上可分为青铜、红铜、黄铜质;从使用方便来分,有镜背带穿孔钮和镜沿有柄的;从形制上可分为圆形、方形等。镜背装饰多为浅浮雕,内容涉及吉祥文字、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商品广告等,种类繁多,制作精良,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每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社会风貌。总之,铜镜如今虽已退出史舞台,但依然不失为我国艺术宝库中最独特的工艺美术品。萍乡博物馆自建馆以来,通过社会征集、拣选以及考古发掘,藏有汉代至清代铜镜160件,其中有汉镜6件,唐镜17件,宋镜53件。本文拟通过介绍馆藏汉、唐、宋代部分铜镜的特点,对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作一点探讨。

一、馆藏铜镜选介

1.西汉见日之光铭文铜镜

直径6.9厘米,厚0.5厘米,重54克。

圆形,鼻钮,圆钮座。纹饰分成四区,均是浅浮雕。纹饰间以细凸弦纹相隔。内区饰内向八连弧纹、光芒纹和四乳钉,二区饰“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个字,字间以渦纹和田字纹相隔;三区饰斜线梳蓖纹;外区斜线梳蓖纹;素宽平缘。1977年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区福田乡三田村庵子山出土。(图1

2.东汉尚方铭文规矩纹铜镜   

直径12.7厘米,厚0.3厘米,钮高0.6厘米,重195克。

圆形,鼻钮,柿蒂纹钮座,座外双线方格。浅浮雕纹饰。内区饰朱雀、玄武、神人及规矩纹等;中区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外区饰梳篦纹。宽沿面饰内外两组锯齿纹,中部一组双线曲折纹,通体呈黑色。1979年11月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区赤山公社牛角上东汉墓出土。(图2

3.东汉四禽纹铜镜   

直径7.厘米8,厚0.3厘米,钮高0.7厘米,重59克。

圆形,球形钮,圆钮座。浅浮雕纹饰。内区短线纹,以四乳钉相隔四禽。锯齿纹缘。通体呈黑色,光亮可鉴。1979年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河洲大队西汉墓出土。(图3)

4.东汉三瑞兽青铜镜   

直径9.6厘米,厚0.5厘米,钮高0.9厘米,重180克。

圆形,球形纽,圆钮座,镜面微鼓,内区饰三个浮雕瑞兽,外区梳篦纹二圈,水波纹一圈,镜体漆黑。1989年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五陂下册雷村谭达楚家出土。(图4

5.东汉杜氏铭文双龙纹铜镜   

直径10.2厘米,厚0.4厘米,纽高0.7厘米,重140克。

圆形,球形纽,圆纽座。纹饰为浅浮雕,内区饰双龙纹,中区有铭文“杜氏作镜甚太工,上有神人驾悲囗,子孙长命”外区饰梳篦纹。宽沿饰锯齿纹。旧藏(图5

6.东汉四兽规矩纹铜镜   

直径10.2厘米,厚0.3厘米,重166克。

圆形,鼻纽,圆钮座,座外双线方格,宽沿。纹饰为浅浮雕手法。内区饰四兽规矩纹,外区饰梳篦纹,边沿饰锯齿纹和双线曲折纹。镜体呈黑色。1995年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南坑镇大岺村王帮明捐赠。(图6

7.唐龟纽八卦十二生肖八弧铜镜   

直径15.4厘米,厚0.5厘米,纽高0.6厘米,重607克。

八出葵花形,龟纽,荷叶形纽座。纹饰为减地浮雕,内层饰八卦符号,外层饰十二生肖动物。镜面为银白色。旧藏(图7

8.唐海兽葡萄纹方形铜镜   

边长9.2厘米,厚0.9厘米,重426克。

方形,龟纽。浮雕纹饰。内区饰四只海兽和葡萄,外区饰飞鸟,蜻蜓和缠枝葡萄纹。通体漆黑。1983年由上栗区长坪公社焦源大队第九队谢胜国捐赠。(图8

9、 唐海兽葡萄纹铜镜   

直径13.2厘米,厚1.1厘米,重674克。

圆形,龟纽。浮雕纹饰。内区饰五只海兽和葡萄,外区饰11只飞鸟和葡萄。口沿饰花瓣纹。全器呈黑色 。旧藏。(图9

10.唐花鸟纹葵形铜镜   

直径11厘米,厚0.5厘米,重305克。

八出葵花形,扁圆形鼻纽。纹饰分成三区,以两条三角状凸弦纹相隔。纹饰浅浮雕。外区葵纹内饰卷草纹,中区饰八鸟同向飞及花草纹,内区饰四鸟两两相对及花草纹。镜体厚重,通体呈黑色。1984年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区赤山公社大院大队采集。(图10

11.唐君宜高官铭文铜镜   

直径12.9厘米,厚0.3厘米,纽高1.4厘米,重393克。

圆形,半球形大纽,圆纽座,镜背平。镜面为银白色,纹饰为浅浮雕。圆纽座外方框四角饰“君宜高官”四字,外区饰展开变形龙纹。1984年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高坑镇征集。(图11

12.唐四禽蜂花纹铜镜

直径18.5厘米,厚0.3厘米,纽高0.6厘米,重534克。

圆形,球形纽。纹饰减地浮雕,内区饰四只蜜蜂,外区饰四株花果,四只飞鸟。通体漆黑。旧藏。(图12

13.唐四仙双鹤宽沿铜镜   

直径12.1厘米,厚0.5厘米,重350克。

圆形,鼻纽,宽沿。纹饰为减地浮雕,饰一个央人,两个妇人,一个侍女和飞鹤、仙阙、集花等。镜体为黑色。1982年在江西省萍乡市土杂仓库拣选。(图13

14.唐云龙纹铜镜

直径16.0,厚0.5(cm),重650克。

圆形,半球形钮,无钮座,窄缘。钮外浅浮雕一条昂首腾飞的巨龙,龙首向钮,作张口作吞珠状,刻画细腻,鳞爪分明,周围饰四朵祥云。旧藏。(图14

15.南宋六弧有柄铭文铜镜   

直径9.7厘米,厚0.4厘米,柄长7.4厘米,重258克。

镜体为六出菱花形,有柄。镜中心有一条凸环,围绕环刻阳文“炼铁为鉴,衣冠可正”隶书铭文。空白处及环内饰阳刻片状花纹。旧藏。(图15

16.宋玠甫款六弧有柄铜镜   

直径9.2厘米,厚0.4厘米,柄长7.9厘米,重253克。

镜体六出菱花形,有柄。纹饰为浅地或浮雕,内区饰阳文“玠甫”二字,并饰有两人物,外区饰半圆和方块纹。旧藏。(图16

17.宋湖州石家念二叔款六弧铜镜

直径11.4厘米,厚0.3厘米,纽高0.2厘米,重183克。

六出葵花形,小纽。镜背有长方形双行直书“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楷书铭文。1980年在江西省萍乡市土杂仓库拣选。(图17

18.宋湖州石家桃形铜镜   

纵11.1厘米,横9厘米,厚0.4厘米,重160克。

桃形,小纽。镜背有长方形双行直书“湖州石家法 炼青铜照子”楷书铭文。1991年由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区上栗镇渌塘村陈开荣捐赠。(图18

19.宋六边委角团花铜镜   

直径14厘米,厚0.3厘米,重682克。

六边形委角,鼻纽,圆钮座。内区饰六个双线圆形和六个圆形,其中四个圆内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二个圆内饰朵花;半圆形内纹饰不清晰。外区光素。旧藏。(图19

20.宋神女飞天纹八弧铜镜   

直径14.3厘米,厚0.4厘米,纽高0.6厘米,重368克。

八出葵花形,鼻纽,柿蒂形纽座。纹饰为减地浮雕,内区饰二个飞天神女和二朵祥云,外区饰四个飞天神女和四朵折枝菊花。旧藏。(图20

21.宋双龙纹六边委角铜镜

   直径13.3厘米,厚0.6厘米,重414克。

红铜质。六凸边委角形,鼻纽。镜背饰减地浮雕双龙,云气,宝鼎,海水等纹饰。1982年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麻山乡刘家洲虎形山刘敬良捐赠。(图21

22.宋仙人渡海八弧纹铜镜   

直径16.5厘米,厚0.4厘米,重378克。

八出菱花形,鼻纽,纽座饰八个乳钉。纹饰采用减地浮雕,饰吕洞宾等二人足踏宝剑渡海。1976年在江西省萍乡市土杂仓库拣选。(图22

二、汉唐宋铜镜发展概况

纵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自4000年前出现铜镜后,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流行(春秋战国)、鼎盛(汉代)、中衰(三国、魏、晋、南北朝)、繁荣(隋唐)、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工艺、艺术风格和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

汉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贸易兴盛,手工业在春秋战国发展的基础上迅猛发展,铜镜在制作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两汉时期全国各地均有汉镜出土,数量多、分布广,形状基本为圆形,钮座为圆形或柿蒂纹,纹饰表现手法为浮雕、平雕和线雕。最为流行的类型有蟠螭纹镜、草叶纹镜、连弧纹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和规矩纹镜等,并出现了“日光、昭明、尚方和杜氏”等铭文。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政治清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尤其是经历了“贞观”和“开元”两个盛世,唐代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手工业技术高速发展,铜镜进入到一个复兴、发展、繁荣鼎盛时期,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的铜镜,在铜质的合金中增多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更为银亮,既美观又实用;在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形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纹饰以瑞兽纹为主。到了盛唐,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尤其是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银壳镜、金壳镜等的创新,使铜镜进入到富丽绚烂的“盛唐气象”时代。这时的铜镜铜质更加细腻,铸作更加精良,一改汉代铜镜拘泥呆滞之态,更偏重于自由写实,形式多样,纹饰大方,设计简洁,华贵典雅而朴实无华,镜体敦厚精致,光洁如银。唐德宗至晚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贸易关系以及科技和手工业的发展均遭创伤,铜镜也逐渐走向衰退,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等。

宋代在“崇文抑武”的国策影响下,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都有较大的进步,铜镜工艺发展因此又出现了高潮。宋代的铜镜同样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北宋太祖至英宗年间(960——1067),这一阶段是宋镜的形成、发展阶段,铜镜仍然保持唐末遗风,厚质而图纹线条粗,偏重于实用,忽视图纹;含锡量下降,形制较轻薄,工艺粗放、小钮,出现了许多以素面为主,少量花禽纹镜、花卉镜和飞天人物故事或神仙人物故事等新镜类。第二阶段是北宋神宗至南宋高宗年间(1068——1162),为宋代铜镜发展成熟繁荣阶段,铸镜工艺有短期发展,图纹细线浅雕、精致细腻,将八弧形、八菱形改为六弧形、六菱形;将大钮改为小钮。创新缠枝花草纹和连线纹等纹样,并且打破了坊市界限,世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题材集中。铜镜的铭文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先标州名,再标姓名,最后注以“照子记”等商标记名镜,此种镜以浙江湖州为多,江西饶州、江苏建康等地也生产。南宋孝宗至南宋灭亡(1163——1279)是宋代铜镜第三发展阶段。从南宋乾道时代起,宋代铜镜走向了创新道路,铜镜生产更加商业化,出现了带柄或是柄上有洞孔无钮座的带柄铜镜,长方形镜、心形镜、鼎形镜、钟形镜等,这些铜镜更为世俗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汉唐宋铜镜浓缩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汉镜出土量多、分布广、使用普遍,铸造技术精良,类型多样, 镜背纹样精美, 铭文内容丰富。汉镜作为一种重要的和常见的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涵盖了当时人们关于宇宙、天地、自然和人生的种种哲理思想,它的正圆外形与方形钮座无不表达出汉人对“天圆地方”宇宙的认知,汉镜中的规矩纹、四神纹、柿蒂纹以及十二地支铭的出现不仅体现了阴阳五行的时空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反映出汉人对自然、神灵、自我、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体验、情感及愿望。

萍乡博物馆馆藏为数不多的汉镜,基本上能够代表汉镜发展的历史进程。透过铜镜背后的纹饰和铭文我们窥测两汉人的政治生活以及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馆藏西汉“见日之光”铭文铜镜(图1,又名“透光镜”,是指当镜面有外来光照射时,镜背上的纹饰和镜身周围的铭文,可以很好反射墙面上或者其它地方,是汉代铸镜工艺的一大成就,它的出现为汉代铜镜带来眩目的光彩。镜背“见日之光,天大明铭文内容不是单调的文字排列含着自由开放热情洋溢的情感,折射出汉代人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热情,对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渴望,而馆藏东汉尚方铭文规矩纹铜镜(图2中的“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和馆藏东汉杜氏铭文双龙纹铜镜(图5)中的“杜氏作镜甚太工,上有神人驾悲囗,子孙长命”的铭文体现了汉代人独特的哲学观念、宗教意识和汉代的社会风尚,同时也体现了汉代人对子孙昌盛、家常富贵和高官厚禄的期望。尚方铜镜镜背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升仙的羽人,形象简单明了,生动活泼,并严格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排列,纹饰线条遒劲有力,是现实生活中写实与夸张的结合,代表着汉代人对地理、五行和四季的观念,表达了汉人对四神的遵从和敬爱,人们祈祷神兽能够带来四季平安、四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生活,象征着吉祥美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馆藏东汉四禽纹铜镜(图3)和东汉三瑞兽青铜镜(图4和镜背的动物纹一改秦镜动物纹的恐怖狰狞,纹饰以奇禽瑞兽四神为主,动物纹饰走向生活化和大众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东汉四禽纹铜镜三瑞兽青铜镜的纹饰,充分说明了当时对图腾的崇拜和对自然崇拜的思想,人们通过这些植物和瑞兽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向往长生追求神仙不老的生命力,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祈求从自然界中获得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世世代代获得富足安宁的生活。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经济和物质文化全面发展,对外贸易频繁,手工业制作和铸造技术创新繁荣。唐镜造型新颖多变,纹饰丰富清新,工艺精湛娴熟,彰显出富丽堂皇、绚烂多姿的风采。图案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饰外,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海兽葡萄纹铜镜等。这时期的铜镜在内容上取材世俗化,重视人们的社会生活,纹饰写实性比前期更加增强,生动活泼,摆脱了前代拘谨古朴风格,并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和艺术,形成了一种自由活泼,流畅华丽的新风格。

唐代早期的铜镜,形制以圆形为主,镜钮出现了兽钮,镜体厚重等特征。唐瑞兽葡萄纹铜镜是唐镜中引人目的镜类,它是由瑞兽纹铜镜增加劲枝柔蔓和飞禽葡萄叶而来,受唐代西方文化的影响,揭开了唐代铜镜以花鸟为主题纹饰的序幕。萍乡博物馆馆藏的唐海兽葡萄纹铜镜图9),圆形,兽钮高线圈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五个绕钮奔驰的海兽,外区饰葡萄蔓枝叶实、飞禽、蜂蝶相间,它不仅是外来文化的再现,也是现实生活中动植物的描述。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进入到富丽绚烂的时代。这时期民族特色更强,多为花鸟纹铜镜、瑞花纹铜镜、人物故事纹铜镜、盘龙纹铜镜、对纹铜镜等,寓意吉祥。萍乡博物馆馆藏的唐花鸟纹葵形铜镜(图10和唐四禽蜂花纹铜镜(图12)等装饰手法比早期的铜镜纹饰更为丰富,内容上更加贴近世俗趣味,直接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此时植物纹和动物纹也成为主题纹饰之一,大量奇花异草和活泼灵动的禽鸟和蜂蝶飞上了镜背,人物故事镜和美丽神话故事镜的涌现,增添了铜镜的神秘色彩,散发出幽雅、温润、柔和的特点。“愿得化为红绶带,许教双凤一时衔”双鸾开镜秋水光,解鬟临镜立象床”等优美描述了唐代花鸟纹铜镜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来源于大自然的纹饰图案。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镜同样被老百姓广为使用和制作,这与唐代统治阶级大力发展道教文化和推崇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到处立道观有关;与推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祈福消灾、延年益寿有关。作为多处于下层的铜镜铸造者,因受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思想的影响,将具有道教色彩的图案或神仙故事的图纹刻画在铜镜上八卦纹是道教典型图案,而八卦镜上的铭文,都是道教思想内容的再现,萍乡博物馆馆藏唐龟纽八卦十二生肖八弧铜镜(图7正是唐代道教文化高度发展的有力证明。

萍乡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花团锦簇、绚丽多姿,这几件为数不多的唐镜,使人一亮,似被带入到“盛唐气象”的时代,人们从一幅幅充满浓郁生活气背纹饰图景中,感受到唐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和开明,感受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富裕、幸福和美好,感受到唐代社会经济欣欣向荣所折射出的社会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它们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由于当政者实施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政策措施。商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城市化显著,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人们的社会心理及审美情趣有了巨大的变化,文化打破了汉唐以来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多元并存的平民文化、世俗文化和文人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都对宋代铜镜的铸造,纹饰的刻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初期的铜镜仍保留了部分唐和五代的风格,铜镜的种类较少,创新较少,纹饰较为简单,只是更加注重实用。北宋中期,经过几代皇帝苦心经营和新政的实施,宋代的经济和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北宋独特的历史氛围。而此时的铜镜因受“兼收并蓄”宋文化的影响,走向了开拓创新之路,一些前代未曾出现的纹饰和铜镜造型大量出现,为宋代铜镜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镜形除唐代常见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还增添了亚字形、钟形、桃形和帯柄形镜。宋代的带柄形镜与唐代为数不多的带柄形镜相比更美观更实用更为和谐统一。萍乡博物馆馆藏南宋六弧带柄铭文铜镜(图15)和宋玠甫款六弧带柄铜镜(图16,就很好地将镜柄与镜面的纹饰、铭文、镜身融汇在一起比例恰当,美观实用,其中的纹饰和铭文倾向世俗文化和平民文化。

宋代的铜镜纹饰有别于汉唐的瑰丽华美、富贵大气,呈现出一种精致细腻、自由明快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世俗化倾向。纹饰乐于表现大众熟悉的事物,构思布置更加写意自由,许多日常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自然生灵、山野小景、民间故事等都被用于镜背纹饰图案中,使之带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世俗化文化的气象。如萍乡博物馆馆藏的宋六边委角团花铜镜(图19和宋神女飞天纹八弧铜镜(图20及宋仙人渡海八弧纹铜镜(图22,纹饰风格写实性增强,题材迎合大众口味,动植物纹饰易辨识,植物花卉形态逼真花朵饱满硕大,审美意趣更加平民化,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贴近大众、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了新的审美理想和观念。

宋代的铜镜更趋向商品化。萍乡博物馆馆藏宋“湖州石家念二叔”六弧铜镜(图17)和宋“湖州石家”桃形铜镜(图18 ,就有明显的字号商标,并且标有私家姓氏和店铺所在地。它不仅说明宋代湖州是生产铜镜的产地之一,同时也说明宋代的铜镜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体现了铜镜铸造业竞争的激烈,许多铜镜铸造者由于受宋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产品的信誉和宣传,更加注重产品的内涵和实用,这些带有商标号的铜镜镜背的纹饰和铭文透射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世俗文化和平民文化的体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结语

通过对萍乡博物馆馆藏汉宋部分精品铜镜的探讨,从而以认识这批铜镜代表了我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鼎盛、繁荣、再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体现了我国古代精湛的手工业铸造。萍乡博物馆馆藏宋铜镜种类丰富,题材广泛,尤其是镜背的纹饰图案与铭文,浓缩了汉宋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见证了汉宋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它们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折射出汉宋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断代提供了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孔祥星刘一曼《中国铜镜图典》,文物出版社,1997年。

2.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年。

3.陈伯泉《宋代铜镜简论》,《考古与文物》1985年2期。

4.管维良《中国铜镜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

5.陈佩芬《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6.《中国青铜器全集》第16卷铜镜,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全唐诗》,李商隐《引席代官妓赠两从事》贺的《美人梳头歌》,中华书局,1960年。


首页        概况        要闻        学术研究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现在  萍乡博物馆 版权所有
服务号                    
订阅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