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动态】守护历史根脉 传承民族精神 用心写好“四普”工作的“上栗答卷”——上栗县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实况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4-10-17 11:4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珍视历史文化资源,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上栗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省、市、县有关要求,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要求推进、高效能联动,多措并举推动文物普查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自2024年6月28日上栗县正式启动文物普查工作起,截至目前,上栗县已复查不可移动文物205处,复核率65.5%,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处,全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高站位谋划,压实“四普”之“责”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上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一是成立上栗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由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双组长,并组建由全县8个乡镇与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文物普查队伍。按职责范围分别开展田野调查、资料收集、实地复核、宣传推广等相关普查业务工作,形成了县委宣传部领导、文物部门统揽、乡镇分片包干、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二是强化普查工作方案保障。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文物普查专题会议,制定并印发《上栗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上栗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上栗县文物巡查工作制度》等,落实普查经费105万元,切实保障了“四普”工作攻坚阶段的各项支出,有力支持了文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落实进度节点监督与情况反馈。领导小组不但多次组织开展乡镇文化专干文物培训会,而且对“四普”工作开展实地指导调查,同时要求根据现有文物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规划,进一步加强对普查确定文物的持续管理和维护。
图片


二、高要求推进,开好“四普”之“方”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在县委、县政府高要求指导下,全方位做好“四普”工作的持续推进。一是整合盘活现有资源。通过收集整理《萍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2007-2011)》《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系列丛书》及全县古建筑古窑址等相关文献、档案、照片等资料,为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专业指引。二是强化专干队伍建设。在普查工作中,上栗县注重提升普查队伍的专业水平,通过组织普查队员积极参与线上理论指导培训、线下实地普查培训和市县业务培训等形式,实现了“四普”乡镇专干队伍专业知识的全覆盖,普查标准规范与系统软件的实操运用等。同时,设立专家指导组,由萍乡博物馆和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文博专家牵头,对普查中出现的问题全程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三是摸底排查,普保并举。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文物名录对文物现状进行复查,同时摸排上报新增的文物线索,进一步记录文物的基本信息,如文物名称、位置、历史年代、图像资料、简介等。在开展“四普”工作中,同步开展文物安全巡查、文物安全宣传等工作,一手抓文物普查,一手抓文物安全。

图片


三、高效能联动,提升“四普”之“质”

一是引进专业团队力量。积极与第三方机构洽谈,通过招投标形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文物普查,借助第三方机构的高密度精确设备和测绘制图的技术人才优势,形成普查工作技术和专业的双重补充工作模式,上栗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第三方机构的普查工作实行组织协调、跟踪指导、监督管理等工作。二是开展多联动、多维度的社会群众宣传活动。上栗县四普办结合文物普查工作,积极撰写新闻报道,并通过制作图文、视频的方式,在各级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上大力宣传推广上栗县文物普查目的、内容和重要性。例如:上栗县的每个乡镇都围绕各自文物的特色在“上栗文旅”公众号上发文推广,文章有《四普在路上:传承溯源,古韵长平》《四普进行时:探寻历史印记,共筑文化传承之赤山篇》等。制作分发“四普”科普宣传折页、帆布袋等“四普”文创产品,切实走访乡镇,深入社区、村组,激发广大群众对本地文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在实地调查结束后对当日所有数据及图片信息进行整合并上传四普系统)






目前,上栗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紧张有序,如火如荼地持续开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上栗县将坚持“应查尽查,应细尽细、应保尽保”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工作方式的创新,着眼多方协作、借助外力、分类施策,全面提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实效,为萍乡市文物保护事业增添一份绵薄之力。






供稿:上栗县四普办

编辑:萍乡市四普办


首页        概况        要闻        学术研究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现在  萍乡博物馆 版权所有
服务号                    
订阅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