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乎技艺—— 萍乡博物馆藏民国王琦瓷画作品赏析

 二维码 646
发表时间:2023-06-01 10:38作者:邓里

中国的陶瓷文化各个历史时期都体现出不同时代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各具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诗、书、画、印,与陶瓷工艺完美结合,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大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新的顶峰

“珠山八友”,最初指的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八位陶瓷艺人他们先后组成景德镇陶瓷研究社”“月圆社”借此抒发胸志,以瓷会友“画法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的创作手法,制作生产的瓷器作品受到当时社会的追捧。

萍乡博物馆共收藏了5“珠山八友”瓷器作品,全部王琦所创作堪称传世瓷器艺术精品,弥足珍贵为我们更深地研究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下面就王琦的艺术造诣及其5陶瓷作品的尺寸大小、造型制作工艺、釉色绘画题材及装饰布局特征等逐件地进行赏析    


一、王琦人生的艺术造诣


    王琦(1884-1937),有“珠山八友”之首称誉,号碧珍,别号人,室名匋匋斋,江西新建人。王琦初以捏面人为生,17岁到景德镇拜邓碧珊为师学习陶瓷绘画艺术和瓷板肖像绘画。后因习钱惠安的陶瓷绘画技艺,凸显其扎实的绘画功力和聪颖的绘画悟性。特别是在画面大块留白空间的处理上清新脱俗见长。后又将“扬州八怪”中黄慎的写意风格,为其瓷作用。之后又吸收西洋画技法,确立了以明暗画人物头像、以写意笔法绘衣纹褶皱轮廓的瓷画艺术风格。因此,王琦的绘画不仅给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脱俗的风貌,也是在陶瓷绘画上使用中西技法相结合最有成就的瓷画艺术家之一。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赠王琦“神乎技艺”一匾,是对其在当时陶瓷艺术上独树一帜的高度概括。王琦陶瓷绘画作品中半工半写狂放不羁典雅飘逸线条简洁流畅顿挫有力挥洒自如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画风,是明清以来瓷器人物装饰中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瓷画作品还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常见的诗句是将瓷画中的人物、典故传说、景物为诗所绘图案又以诗取材立意入画,两者完美相融合别有一番韵味

其落款有“西昌迷道人王琦写”“西昌迷王琦写于珠山”“西昌人王琦写于珠山匋匋”“西昌迷道人王琦写于珠山客次西昌王琦写于珠山迷道人”等。印款则“西昌王琦”王琦”“迷画印”“匋匋匋斋“碧珍”“王琦画印”等极为丰富的钤印艺术。


二、萍乡博物馆藏王琦瓷画作品


   1.民国十七年(1928年)王琦款彩绘“买菊归舟”故事图盘口瓶图一:1

此瓶尺寸:高21.2cm,口径6.5cm,足径6.6cm。

造型制作工艺及胎釉:此瓶为浅盘口,高束颈,丰肩丰腹,腹下渐收,近瓶底处急收至足部。通体施白釉,釉滢润。底足内挖与足肩平行,圈足刮釉修成窄边环形足。胎质洁白细腻坚致,体薄呈半透明状。该瓶属盘口瓶类型,采用传统的手工拉坯斗接工艺成型。

绘画材料及装饰:此瓶采用红、蓝、黄、紫、白及墨黑等粉料,将粉彩与淡彩相结合设色用玻璃白打底,在瓶腹以近景的构图方式,绘画出了江河流水、岸边老树、河流泛舟的景致,再饰以戴斗笠的艄公在船尾摇橹,船头放着两盆菊花,船舱中坐着一戴帽抱杖白胡子智者,旁饰有一个观看菊花的侍童。瓶腹上方从左至右分别用墨草书“骚客久留沽酒店,买花去正黄昏”诗句和“戊辰年春之利西昌匋迷道人王琦写”题款,题款下用单线红采篆白出“王琦”钤印图一:2底部有单线红彩“匋匋斋”印一方图一:3

色彩运用该瓶充分发挥赭红、蓝、绿、紫、褐、墨黑色彩的优势,用少量粉彩点缀,再将稀释后的材料,用半工半写的笔触,在瓶的腹下起笔设色画面,将河水及岸边老树、河中小船等置物置景,再将戴着斗笠在船尾摇橹的艄公船中静坐的文人雅士看护菊花的侍童一起入景,画面大量留白,如此布局意境深邃且清旷远寂。尤其是船头摆放着两盆菊花直点主题可谓是作者的神来之笔,诗情画意鲜活灵动。再加上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和造诣,不仅景致明暗活灵活现,而且人物的衣服褶皱、面部表情及轮廓也惟妙惟肖。

作者的创作寓意表现了瓷画中的文人雅士久留沽酒店饮酒至尽兴,直到黄昏泛舟归途时,仍然不忘买上两盆菊花回家赏之的悠闲生活意境,这或许有取自四爱图中“陶渊明爱菊”典故为蓝本,但也不排除属于作者自身精神生活的向往所在。

   2.民国十七年(1928年)王琦款彩绘“清明”故事图瓶图二:1

此瓶尺寸:高18.9cm,口径5.2cm,足径5.5cm。

造型制作工艺及胎釉:此瓶为撇口,圆唇外卷,束颈,丰肩丰腹,下腹渐收,近瓶底处急收至足部。通体施白釉,釉滢润。底足内挖与足肩平行,圈足刮釉修成窄边环形足。胎质洁白细腻坚致,体薄呈半透明状。该瓶属撇口瓶类型,采用传统的手工拉坯斗接工艺成型。

绘画材料及装饰:该瓶用红、蓝、绿、黄、紫、褐等彩稀释后使用设色,玻璃白打底来进行绘画装饰。画面布局以瓶的腹底为基准进行巧妙构图,在春意盎然的河湾水边,饰一位拄杖的老者,微笑着向牧童询问前往附近的酒家去处,牧童则背负斗笠面对来者用右手指向前方。画面左侧绘有苍劲柳树和一头伸到河里饮的水牛,构成整体画面布局。瓶上腹右侧从左至右竖行用墨草书“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句,诗句右竖行用墨草书“时在戊辰春月西昌迷道人王琦写”落款,落款下方分别用单线红彩篆白出“王琦”和“”红印二方图二:2。足底有单线红彩篆书“匋匋斋”印款图二:3

色彩运用该瓶改变传统的粉彩装饰,将赭红、蓝、绿、紫、褐、墨黑等彩料,稀释后来设色这种色彩处理方式被视作新彩),这样可充分发挥新彩在瓷作中极具立体效果表现的优势,用半工半写笔触,在瓶的腹下起笔,分别绘画出河水及岸边春风里垂柳的场景,之后再将老牛与牧童以及杖的老者融入景中,加之大范围的留白,致使瓷画凸显灵空深邃,意境超俗。尤其是牧童手中所牵伴的牛儿伸头畅饮河水时所引发的涟漪,让整个瓷瓶的画面立体效果非常明显画面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纷呈,使老者眼前一亮——酒家就在眼前的艺术表现意境鲜活生动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而瓷画家王琦借用其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入画,相得益彰这件作品不仅是一件难得的陶瓷艺术品,更彰显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艺术内涵以及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精神世界观。       

   3.民国十七年(1928年)王琦款彩绘“苏武牧羊”故事图盘口瓶图三:1

此瓶尺寸:高16cm,口径5.1cm,足径4.7cm。

造型制作工艺及胎釉:此瓶为浅盘口,高束颈,丰肩丰腹,腹下渐收,近瓶底处急收至足部。通体施白釉,釉滢润。底足内挖与足肩平行,圈足刮釉修成窄边环形足。胎质洁白细腻坚致,体薄呈半透明状。该瓶属盘口瓶类型,采用传统的手工拉坯斗接工艺成型。

绘画材料及装饰:此瓶用赭红、蓝、绿、褐、雪白及墨黑等彩进行稀释后来设色,用写意的风格,从瓶的腹下起笔,自下始,绘画草原和羊群,再将背朝外、面侧视手执汉节的牧羊人苏武置入场景的布局装饰。瓶腹的图画左侧,自右至左竖行草书“十九年前节,三千里外人”诗句和“戊辰春月中澣西昌匋迷道人王琦写于珠山客次”题款题款下用单线红彩白出“王琦”钤印一方图三:2。足底有单线篆书“匋匋斋”红彩方印章款。

色彩运用该瓶作者一改以往以粉彩绘画的特点,将彩料稀薄至水汁这种色彩处理被水彩或称绛彩,且大面积用赭红与蓝色、草绿、雪白(此瓶的雪为粉彩料)和墨黑,来描绘辽阔的草原黑白的羊群以及苏武头戴斗笠身着披肩风衣手执汉节矗立于草上的伟岸形象。因为该瓶所用的稀释绘画,是作者在大写意技法上运用最为得心应手的,所以画面中苏武形象虽为背影,但从微侧的面部渲染来看,更好地表达出其神态自若、坚毅而又勇敢的个性,极好地把握了人物内心世界

苏武,西汉大臣,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匈奴,被扣留后拒不受辱投降,匈奴单于将其北海牧羊达19年之久。王琦是一个善于使用历史典故及名人事迹来丰富瓷画作品内涵的艺术家苏武牧羊典故的运用更加凸显出作品格调高雅人文历史底蕴的厚重,使此瓶成为不可多得的陶瓷艺术珍品。

   4.民国十八年(1929年)王琦款彩绘“吴彩鸾”故事图瓶图四:1

此瓶尺寸:高20cm,口径3.4cm,底径5.2cm。

造型制作工艺及胎釉:此瓶为小口,圆唇外卷,束颈,溜肩丰腹,下腹部内敛渐收至瓶底。通体施白釉,釉纯净滢润。底足内挖深过足肩,圈足刮釉窄边修成环形足。胎质洁白细腻坚致,体薄呈半透明状。该瓶属梅瓶类型,采用传统的手工拉坯斗接成型工艺。

绘画材料及装饰:该瓶饰以红、蓝、黄、紫、白黑等色,用玻璃白打底采用粉彩与淡彩料相结合来进行绘画装饰。腹部图案绘骑虎男女仙人各一相对于视女仙人面朝外,梳高髻,手持一朵灵芝仙草;男仙者面朝内,头戴宽沿草帽,背负一葫芦二仙人作交谈状。从右至左竖行草书“既缔神仙侣,还留翰墨缘。为嫌人世浊,骑虎陟山颠。”诗句和“时在己巳冬月上澣西昌匋迷道人王琦写于珠山”题款,题款下方分别为篆书留白西昌王琦和篆书匋斋印章两方图四:2。足底仍属单线边框“匋匋斋”篆书方形印章写款。

色彩运用该瓶采取粉彩与淡彩混合的方式,大面积用赭红与蓝、黄、紫、褐、草绿、雪白和墨黑等彩来色,用半工半写实笔触,在瓶的腹下起色,绘画男女神仙俱骑二虎行于山野,画中女仙骑一虎头髻高圈,面朝外手持一朵灵芝;男者骑虎则面朝内,头戴宽沿草帽,身背一葫芦与与女仙相互交谈。此瓷所绘画老虎的斑纹与形态以及人物的衣着褶皱轮廓,在作者的笔下被彩绘渲染得淋漓尽致。尤其前行的仙女动情的一个回眸,灵动感强烈,将“神仙眷侣”的相关历史传说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心驰神往。

“吴彩鸾”故事图瓶也是王琦采用典故传说来进行创作,他吴彩鸾“文箫”的爱情典故传说入画来讴歌那些冲破古代婚姻枷锁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凸显一个陶瓷艺术家对婚姻与恋情无比的赞美之情这实属一件不可多得的陶瓷艺术之珍品。

   5.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王琦款彩绘“携琴至野桥”故事图灯笼瓶(一对)图五:1

   

此对瓶尺寸:对瓶1高19.5cm,口径6.6cm,足径6.9cm;对瓶2高19.2cm,口径6.5cm,足径6.8cm。

造型制作工艺及胎釉:此对瓶为阔口外撇,束颈,丰肩丰腹,腹下渐收,近瓶底处急收至足部。通体施白釉,釉滢润。底足内挖与足肩平行,圈足刮釉修成窄边环形足。胎质洁白细腻坚致,体薄呈半透明状。该瓶属灯笼瓶类型,采用传统的手工拉坯斗接工艺成型。

绘画材料及装饰:此对瓶用赭红、蓝、黄、紫、褐、墨黑等彩来色,用半工半写技法,在瓶的腹下起笔,在瓶腹部绘主题图案为一位高士和一个身背琴书跟随的书童,由山径走向小桥。整体画面的辅助纹饰为突兀峭峻山体,数株梅花点缀在岩石之间,以及道路、小桥等。在二瓶图案的高士人物前上方用行草自右至左竖行分别对书“携琴至野桥,独叹梅花瘦”诗句和“龙气壬申年春月西昌王琦写于珠山”以及“先生•师吉女士结婚纪念、林福基•刘瑶敬贺”的题款图五:2。在题款下有单线篆书匋迷印一方。

色彩运用瓶作者仍然用淡彩中的赭红、蓝、黄、紫和墨黑来描绘高士和书童的故事人物形象,凸显该设色所描绘出的人物从眼眉到须发,从面部表情到衣服的褶皱轮廓均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加之山中的岩石与岩石上探头的梅枝,还有路和桥辅助纹饰的铺垫,立体感十足。作者又以诗入画,使得画作情景兼备,相得益彰,达到了瓷画作品极的艺术境界,为后人敬仰和追寻临摹。

这对瓷瓶所绘画题材及题诗“携琴至野桥,独叹梅花瘦”分别典自唐寅《春游女几山图》诗句中“载酒携琴过野桥”和《三国演义》中黄承彦所吟“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诗句。通过题款中的“壬申”年号推断,此瓶是王琦1932年春创作的产品。从落款来看,林福基、刘瑶两人专门定制瓶作为结婚礼物赠送给公威和师吉夫妇。从此对灯笼瓶标明的赠送者定制及受赠者的结婚题款看,既有来自赠者对婚庆情侣的祝福,同时也是作者对他们梅花般品质的隐誉。   


三、结论


萍乡博物馆所藏的王琦彩绘5瓷画作品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白净滢润,制作工艺精湛,题诗画意巧妙,可称民国时期瓶类中的精品。通过对造型和尺寸的大小、制作工艺胎质釉色和绘画材料以及装饰等特征的赏析,大体上可得出如下结论:

1.器物造型的大小及属性

上述王琦所创作的5瓷画作品均为瓶,从瓶型上分析可将其分为盘口瓶、撇口瓶、梅瓶、灯笼瓶4个型类。从瓶的尺寸大小来看,应属民国较为流行的客堂、文房雅室以及婚庆中桌面、案、几上的摆件陈设瓷。

2.制作工艺及胎釉

从该5瓷瓶的制作工艺和胎釉来分析,发现均具有如下同样的特征:造型规整制作工艺考究;胎质洁白坚致且细腻轻薄具有良好的通透效果;釉色不仅白净且滢润如玉。从中不难发现凡是王琦绘制的瓷器,必定选用优质材料来精工细作和烧造,这或许是与其在当时景德镇陶瓷界的地位和造诣密不可分。

3.绘画用料及装饰

5瓶绘制的用料上,王琦一改自清代传承以来粉彩装饰瓷画的束缚,大胆创新使用改良后的赭红、蓝、绿、紫、褐、墨黑等色料来进行瓷画创作,其所改良的彩绘又有新彩、浅绛彩、水彩等之分。并充分发挥该彩在瓷釉表面粉彩所无法表现出来的优势,采用半工半写或者大写意的笔触来装饰图案,致使其创作的瓷画中景致、人物表情和服饰的褶皱以及轮廓等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4.绘画主题图案及构思

在主题图案的构思上,从这5瓶的画作选题分析,王琦是景德镇民国瓷画领域最善于引经据典为我所用的大家,在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典故传说出现频率较高,人物形象生动有趣。尤其以诗取材立意入画,情景兼备意境深远,极具艺术构思感染力。可以说,巧妙运用典故传说以诗取材入画的立意,是王琦最为擅长的创作风格。

5.题诗题款格式及变化

题诗题款上,有两件作品因受清末民国初期的“文字改革”思潮的影响,作者一改从右至左的传统文化书写格式,改为从左到右短竖行的书写方式。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王琦不仅在当时景德镇瓷画界的领军地位,其还善于改良变革和接受新生事物思想。

6.陶瓷绘画艺术的创作及成就

研究资料表明,中国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材料使用在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了历史发展高峰当我们通过赏析王琦的瓷画作品时可以看出,我国陶瓷艺术发展民国时期又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点,时至今日也难以超越王琦作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制瓷艺术大师对传统文人画的准确把握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运用巧妙吸收采纳南北画派和西洋画法,博采众长成功地融入到自己的瓷画作品之中,是他人生最大的艺术成就之一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页        概况        要闻        学术研究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现在  萍乡博物馆 版权所有
服务号                    
订阅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