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专辑——“博物馆的力量”】第六期: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维码 242
发表时间:2022-06-05 11:16

图片

前 言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被许多人视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也让我们看到每段历史、每件文物背后,都彰显着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延续的历史进程;博物馆传承弘扬历史文化,不仅可以让一个城市彰显它的文化厚度和内涵深度,扩大它的文化影响力,而且还可以在继承传统、增强底气、赢得尊重的同时,培育出应对挑战、砥砺前行、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心和信念,这其实就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博物馆的力量”。

萍乡博物馆为庆祝“5.18国际博物馆日”,策划了一系列线上和线下活动,其中线上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专辑——“博物馆的力量”共分为8期,让观众通过博物馆视角了解萍乡本土的自然、历史、人文及民俗文化,了解萍乡博物馆作为独特的社会教育平台发挥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了解萍乡博物馆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传播“小城大爱”志愿精神的各种举措等等,全面感受“萍乡博物馆的力量”——文化传播的力量、社教活动的力量、志愿服务的力量。



图片

图片

“博物馆的力量”第六期:

民俗文化的魅力

      萍乡的民间艺术是萍乡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智慧的萍乡人创造出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傩、春锣、花锣鼓、铜管乐、牛带茶灯、旱龙船、皮影戏、年丰狮、独角缩龙、瓷雕、彩扎、竹编及民间绘画等民间艺术, 繁衍流传,历久弥新,先后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中国“傩文化”之乡、“灯彩艺术”之乡、“农民画”之乡、“农民铜管乐”之乡等荣誉。
图片

安源区

      安源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萍乡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2008年萍乡春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安源花果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典型代表。其色泽鲜艳,形态美观,味道甘美,为待客珍果。花果用柚子、雪柑、冬瓜、豆角、萝卜、辣椒等瓜果、蔬叶为原料,经精雕细刻后,再经水洗、汤煮、保色、糖泡、烘干等工序制成。其手工工艺在我国传统食品制作当中颇具特色,用雕、压、织、切、叠等方法,在瓜果上雕出其花型,有的似剪纸,有的似镂空玉雕,共可制作花型一百余种。花果既有食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

图片

      安源面塑,俗称安源面花,是一种民间传统美术,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安源面塑与民俗风情紧密相连,以讲究染色、造型别致而独树一帜,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图案,富含不同的寓意,是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活动不可或缺的贡品。

图片

图片

湘东区

      湘东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独具特色,享有“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傩文化之乡”“花锣鼓之乡”等美誉。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湘东区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由区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对重点非遗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资金扶持,帮助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习活动。并通过建立民俗文化馆、赣西傩文化博物馆与湖南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傩面具动漫产品等形式,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探索行业和专题博物馆多形式发展的传承保护新格局。此外,湘东区还注重通过节庆、馆博交流和媒体传播等方式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拉近古文明与现代民众的距离。

      湘东傩面是一门古老的雕刻艺术,由宋代傩面雕刻技艺演变而来,清代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雕刻技艺,所雕面具古朴细腻,工艺复杂讲究,尤为难得的是现在仍能雕刻440只完整的宋代人形傩面。2006年湘东傩面具雕刻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湘东旱龙船是湘东特有的文化民俗,是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融合体,表达了民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福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同时湘东旱龙舟也是江西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东旱龙船延续了楚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爱国情感,让群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又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寓教于乐。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民间节庆文化活动,是湘东历史悠久、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既包含了楚文化的底蕴,又富有吴文化的特色,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添上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是江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绚丽的奇葩。

图片

图片

芦溪县

      芦溪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中国灯彩艺术之乡”美誉,文化积淀丰厚,独具魅力的吴风楚韵孕育了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芦溪人民创造并传承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灯彩艺术、农民画、手工技艺、舞蹈、曲艺等民间文化广布在芦溪的各个村落。

      芦溪灯彩艺术的种类较多,如鱼灯、狮灯、划旱船、板凳龙等,尤以缩龙最为出名。芦溪缩龙起源于芦溪镇古城村,相传为家住芦溪镇新田村严家冲的明代宰相严嵩远房族人从北京按图索骥而来,因严氏家族势单力薄,无力发起缩龙表演,遂联合古城村民一道行事。经几百年变迁,这条缩龙保留在古城。

图片

      芦溪年丰狮始于清康熙年间,据彭氏族谱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芦溪境内发大水,庐舍漂没,疫痢交作。一时间鬼神传说肆虐,人心惶惶。有彭姓在外跑江湖者,把广东的舞狮引入芦溪,认为狮子能带来吉祥,使鬼神降优、合境安宁、五谷丰收。”久而久之,这舞狮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图片

图片

上栗县

      上栗位于萍乡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源远流长的傩文化,誉满全球的花炮文化,有永驻青史的革命文化,有风光无限的旅游文化。上栗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爆竹文化之乡”,还有起源于1200多年名扬海内外的杨岐禅宗文化等。

      上栗的民间灯彩品种很多,分布地域比较广,各乡镇村落都有灯彩活动,参与活动的人数极多。有句谚语说:“三十晚上咯火,元宵晚上咯灯。”到了元宵节村村灯彩出动,热闹非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牛带茶灯。据牛带茶灯的传承人何光基介绍,牛带茶灯起于元朝,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表演的道具有:一头篾扎黄牛,一架木犁。牛灯主要表现农民犁田的过程,当中,穿插演唱历史故事和讲些经典的乡间笑话,使演出风趣热闹。牛灯演出要持续到正月底。

图片

      上栗皮影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它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民间戏剧形式。皮影戏在上栗县的广大农村深受欢迎,以萍乡小调丰富戏中角色为基础,同时融入了湘剧花鼓戏的演唱素材,是独具湘赣边界风格的民间艺术。

图片

图片

莲花县

      莲花特殊的区域位置,吴楚文化的碰撞交汇,赋予了莲花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自清乾隆设厅分治以来,莲花砻西、上西二乡,很长时期仍沿袭永新、安福二县的风俗,同时,两地风俗互相渗透影响,最终自成一格。这些风俗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难免还带有些从旧社会脱胎出的痕迹和宗教迷信色彩,但它对我们研究一个地方的宗教、语言、历史、地理和文学有一定的价值,目前,莲花县正着手进行挖掘、整理,将于近期建立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其中“莲花打锡”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莲花血鸭”、“哦嗬歌”等已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莲花打锡工具简单,工艺讲究。造型各异的锡器,仅靠剪子、矬子、锤子、量尺等简单工具,经溶、画、剪、打、锉、焊等工序,就落落大方的呈现了出来,这其中的功夫全在手上,故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说。莲花锡器精细匀称的锡花、弧线优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装饰,堪称民间手工一绝。

图片

     莲花血鸭始于南宋末年,数百年来,一直为县民所喜食。莲花血鸭对原料要求高,烹调技术独特精湛,因而代代相传,并流传至各地。莲花血鸭作为江西省民间特色菜之一,声名远播,是莲花唯一上了国宴的佳肴。莲花血鸭店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也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

图片

图片
图片
      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见证着一个地方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让生活在当地的群众找到精神上的归属感和情感认同。作为萍乡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的萍乡民俗展,五彩斑斓的萍乡民俗风情让您从本土饮食、服饰、劳动、礼仪、信仰、节令等多角度了解、回忆历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真实反映出萍乡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体现了民族风情与民间文化艺术的深邃与魅力。

图片
图片

扫描二维码关注萍乡博物馆


首页        概况        要闻        学术研究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现在  萍乡博物馆 版权所有
服务号                    
订阅号
访问量: